最流行的慕课在国内风生水 起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杭州高三学生的体验

29.10.2016  22:02

日前,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网络教育平台edX其微信账号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张炳麟,他分享了在《哲学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

先来名词解释下。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名为慕课,Coursera、Udacity、edX是三大主要课程提供商。

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edX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Udacity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实验。

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

别以为这样的课程是美国的事情,其实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在这种平台上学习。根据edX的数据,该平台学习者人数排名前五位分别是美国、印度、英国、巴西和中国。

在这个平台上能学到什么?学出来之后有什么实用?昨天,钱报记者采访了杭州高三学生张炳麟。

语言是第一关

这段经历有助申请学校

此前,edX推出了一项课程体验员计划,有15位优秀学员入选了这个计划。他们将分别挑战一门课程,并且将自己的学习全程与大家分享。edX上的课程多为大学教育水平,这些入选者要么是大学生,要么是上班族,张炳麟是其中唯一一个高中生。

edX曾在成立四周年时公布过一组数据,该平台上25%的学习者处于读大学的年纪,71%为终身学习者,高中生只占4%。

这不是张炳麟第一次在线学习大学课程。三年前,当时还在读初三的他就在线学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课程,并获得第一张证书。此后,他又先后完成四门大学课程。现在才刚上高三的他学慕课的初衷是为了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从他的选课就可以看出。他获得的五张证书,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微积分多个领域。

张炳麟是五年前了解到MOOC这个概念。当时,大多数的在线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而且课程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他没有马上就学。升到初三后,他获得了保送资格,时间上比较空余,英文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才开始正式学习。

张炳麟选的第一门课是Coursera的《生命体征:了解身体告诉我们的信息》,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的课程。

课上得并不轻松,没有中文字幕,全靠英文字幕“”下来,专业术语要一个个查字典,做笔记,不懂的地方需要及时暂停,弄懂了,再重新学。但学完之后,张炳麟发现只要攻克了语言这一关,选择的又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使是初中生,也能拿下大学课程。

在edX上,部分课程可以免费修读。如果希望记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则需要支付一笔费用(大部分课程的费用在5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用来进行身份认证。

edX建议,学习者可以将证书上传网上,让潜在的雇主了解你的技能。对张炳麟来说,这段学习经历一定程度上对他申请学校有所帮助。他计划申请美国高校读本科,“MOOC让我把专业聚焦在了政治、计算机上。

学分互认很重要

浙大推出了不少慕课课程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用户参与在线学习,国内各类慕课平台也随之产生。如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果壳创立的“MOOC学院”等。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陆国栋告诉记者,浙大就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了十几门课程,包括唐诗、哲学、C语言、博弈论等多个学科。至于课程的选择,他表示,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积极性,以及课程的质量水平。

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方式进行学习,一旦学生的最终成绩达到了老师制定的考核标准,就可以获得一份由老师签署的认证证书。

而edX等平台迈得步子更大,部分edX课程还提供学分与微学位选项,获得证书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美国高校颁发的正式学分与微硕士认证。

对此,陆国栋表示,学分互认是一种趋势,教育部也在积极鼓励和推动,但在国内的实际操作难度还是较大。

和“异时异地”的MOOC相比,陆国栋更推崇“同时异地”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也就是采取网络直播的模式,让不同地方的人同时上课。

浙大在这方面也有诸多尝试。比如浙大现在正和湖州中学合作,湖州中学的学生在本校和浙大的大学生一起上课,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浙大的学分。

在陆国栋看来,慕课结合线下的师生互动、讨论,才能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线课程才更有价值。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张冰清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