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一般的意志超越自我 浙江向自己“叫板”

01.09.2016  14:03

  编者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大逻辑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所在。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浙江率先感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率先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抓好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今天本报推出4个版的“供给侧改革”报道,聚焦浙江供给侧改革新实践。浙江通过着力补齐六大短板,通过不断丰富完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创新驱动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锻造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全新增长引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决定着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水平。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补短板”就是做“加法”,针对当前供需失衡的主要问题,补足供给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推动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道“加法题”,浙江怎么解答?上半年,浙江GDP跑出同比增长7.7%的“中高速”,其保持活力的奥秘就在于——以“补短板”为着力点,不断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去代替那些旧的、效率低下的生产投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补第一短板

  新兴产业万物生长

  8月16日凌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升空。中国在量子通信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意味着量子通信产业发展将开启崭新的篇章。在这一国家“十三五”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浙江企业正在抢滩布局。位于嘉兴桐乡的九州量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了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商用干线。省领导在“神州量子”调研时表示,要把浙江打造成为量子通信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不仅仅是量子通信产业,浙江在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早已“谋篇布局”,有的已处于领跑地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形成的“互联网+”领域,靶向药物、基因测序等生物医药领域,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无人机、3D打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包括浙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补上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短板”!

  浙江全面驱动“创新大平台、创新大项目、创新大团队、创新大环境”这四个轮子,构建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跑好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接力赛。

  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到临安市区,一条“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规划建设。30公里长的“走廊”上,集聚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阿里巴巴等诸多创新资源,今后还要引进和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特色小镇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产业元素、泛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创新力量、金融资本的活跃影子、政府搭建的服务支撑、媲美景区的宜居宜游环境……这些要素集聚的特色小镇,正在刷新浙江新兴产业的新高度。

  着眼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浙江还提出了多项举措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杭州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宁波加快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科技城,支持各地规划创建省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培育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浙江的新目标是,力争“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规上工业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全省科技创新平台技工贸总产出达到4万亿元。

  接互联网+

  传统产业焕彩重生

  回望历史,浙江制造得以迅速崛起,依靠的正是遍布浙江500多个块状特色经济区。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处于“低端锁定”状态的浙江传统制造,不但利润日趋微薄,也满足不了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一个集中表现就是这两年我国“海淘”热兴起,大量购买力外流。

  市场是在不断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中发展的,对制造业也是如此。当下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一突出短板困扰着浙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从生产端改善供给已经迫在眉睫。

  有效供给可以激发新的需求,反过来讲,需求侧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供给侧的技术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改进、效率提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正悄然改变浙江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轨迹。

  互联网充当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药引子”,最为直观的变化是,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位于诸暨的洁丽雅集团是中国毛巾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了几十年的毛巾,企业的经营者们过去从来不知道、也从未考虑过,“毛巾卖给谁了?他们选了什么样的毛巾?”

  互联网来了!一个囊括消费者偏好等信息的数据库帮助洁丽雅实现了根据个人需求生产毛巾。洁丽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从“F2C”模式(即从工厂直接到消费者)向“C2F”模式(即终端消费者对工厂的订制)转变。目前洁丽雅毛巾线上销售占国内毛巾产品线上销售的25%左右,份额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改变还是表层现象,那么“互联网+”带来的制造模式的变革,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杭州滨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全面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并带动了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海康威视以做视频监控板卡起家,发展过程中将产品覆盖到安防的前后端产业链,向客户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海康威视的核心竞争力是软件的竞争力”。

  在温州乐清,正泰电器实施了“基于物联网与能效管理的用户端电器设备数字化车间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4%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

  这些并非个例。以智能化为突破,一种“新制造”模式在浙江许多地方已现雏形。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

  不单单是传统制造业,互联网还在与我省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万亿产业联动,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新业态百花齐放。七大万亿产业顶天立地,互联网经济、城市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继获得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之后,浙江又被相继列为智慧城市、三网融合、云计算、跨境电商、下一代互联网、农村信息化等30余项国家级信息经济相关的试点示范,数量和种类居全国前列。

  强制度供给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看外需:世界经济疲弱复苏,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明显减弱。看内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增速放缓,需求侧的发展空间受限。今后,经济动力的新常态迫切需要供给侧来引领,靠深化改革创新来驱动。

  过去30多年,浙江不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制度供给的短板不补齐,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难以巩固,发展动力也会丧失。因而,补齐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尤为重要。

  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浙江把政府“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在全国有许多创新、领先之举——

  在全国率先把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等政务接入互联网,“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超过六成,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平均的344天缩短到了35天。

  在全国率先推广市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率先实行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主动向市场放权,使“看不见的手”灵活自如,“看得见的手”坚定有力,让市场更加规范而有活力。

  改革还在向更宽的领域、更广的天地推进。浙江加快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施教育资源城乡互通,力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双下沉、两提升”,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改革试点,把优质公共资源和服务输送到农村。

  补齐制度供给短板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并行不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产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浙江举全省之力加速交通发展。下一个五年,浙江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2万亿元,重点实施200项重大工程,构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四大交通走廊”,实现省会城市到各地市1小时交通圈。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补齐环境“短板”任务仍然艰巨。这些年,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然而,生态环境是“易碎品”,污染容易治理难,虽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省份,浙江仍然任重道远。当下,浙江启动新一轮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实现绿色发展。(记者刘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