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城市痕迹 曾留下寻常杭州人的旧日时光
新声路服装市场、杭州最早的自选商场,你还记得吗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志(—1992)》发布,记录了不少好看好玩的城市故事
新声路小百货服装市场。1992年摄
解放路副食品茶叶市场。1992年摄
最近,《杭州市上城区志(—1992)》发布,这是杭州上城区的第一部方志书籍。全书共76万字,包括地理、党派政务、商业、工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城建城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社会等13个篇章,记载了一直到1992之前上城区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很多有趣的掌故和现今已见不到的老底子的生活。看了全书,钱报记者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好看好玩的老底子故事和图片。
“吃八担”和“用八担”
你知道是什么吗
在老底子的生活中,集市是个很有烟火气的地方。
集市古称“草市”,初兴于唐朝,主要出售自产的农副产品和竹、木等手工业品以及家庭自织的土布、绸缎等。后来有一些闲散商贩上集市出售小杂货、小百货等商品,摊位逐步增多,形成集市,进一步发展成专业市场。
明代就有志书记载过上城区的集市:在寿安坊(现在的官巷口一带)有花市,春熙桥(章家桥)、庆春桥(菜市桥)有菜市等等。
这些市场聚集了蔬果鱼肉、衣服器皿、南北冬夏布匹等物,有的是早市,有些则是全天营业,一直到清代。
民国16年(1927年),当时的政府拨款在茅廊巷设立了可以容纳200多个摊位的菜市场,把之前在高乔巷(今民生路)、大东山弄一带的沿街摊贩纳入菜场。
到1954年的时候,已经有了菜场5个、旧货市场1个,有登记摊贩4145人,这其中,还有当时走街串巷的“吃八担”、“用八担”的流动摊贩,这两个几乎已经消失的词语到底指什么?
“吃八担”是指馄饨、白果、菜卤豆腐、豆浆、酒酿、豆腐脑、糕米团、糖粥的担子。
“用八担”是指皮匠、铜匠、剃头、补碗、修伞、白铁、补锅、箍桶。
对于这些“吃八担”、“用八担”,有些老杭州可能还记忆犹新。
出生于1946年的楼友铭,在思鑫坊住了70年。在她的记忆里,六七岁时,夏天,有小贩就会挑一担馄饨来卖。“还有白果,一分钱三颗,我们买来当零食吃。”在上世纪50年代,家里的东西坏了,都要修修补补的,碗破了,铁锅破了,伞坏了,都没有固定摊位可以去修,要等挑着担子的小贩来家门口敲敲打打修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金丹丹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