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制造“静悄悄” 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发展纪事
浙江在线11月09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徐峻刘乐平苏靖戴睿云)经济下行压力下,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动力充沛,跑出加速度,量增质更优。
今年前9个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实现工业总产值823.2亿元,增长11.5%;全区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7.4%。此前,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中,高新区(滨江)以90.74分的成绩居全省首位,这也是该区的三连冠。
在这里,看不到成片的工业厂房,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相反,随处可见的是摩天大楼,如咖啡馆一般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以及一群又一群背着双肩包、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杭州高新区(滨江)领跑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就藏在这高楼大厦静悄悄的实验室中,藏在那一片片写满代码的芯片上,藏在“众创空间”那一杯杯香浓醇厚的咖啡里……
新产业激发澎湃新动力
一位高考考生将准考证遗落在出租车上,警察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后台输入时间、地点和出租车颜色,3秒后显示搜索结果,15分钟就联系上出租车司机。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辽宁丹东,大显神通的智能交通系统出自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正是凭借在智能分析领域的卓越技术,最近5年来,宇视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今年前8个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20亿元。
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速度,在高新区(滨江)不足为奇——过去3年,海康威视年收入平均增速近50%,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7.96亿元,同比增长62.84%;成立至今5年,宏杉科技年增长率达到60%……探究这些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因——新一代信息技术。
稳居全球安防产业三甲的海康威视,抓住了视频监控从模拟化转向数字化和PC架构转向嵌入式架构的技术变革浪潮;
专注于存储领域的宏杉科技,自主研发新一代面向云计算的高端存储产品,赢得了包括中科院在内的众多大客户。
自2002年杭州国家高新区、杭州市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该区一直以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打造了滨江经济领跑浙江的强劲动力。
智慧安防,囊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行业前三甲;智慧互联,阿里巴巴稳坐电商头把交椅,交易额是沃尔玛的2倍,而网盛生意宝、网易同样是行业翘楚;智慧网络,华三通信在国内企业WLAN产品市场、企业网络市场、交换机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在全球企业路由器市场份额第二;智慧金融,除了恒生电子这样的金融软件龙头企业,还有信雅达、支付宝这样的大腕;智慧医疗,已集聚了医惠科技、和仁科技、泰格医药、好络维等一批创新企业。
在滨江,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架构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已成长起来。2014年,该区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0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区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左右。
一条近千亿元级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200多家重点信息经济企业,如繁星密布,共同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荣、融合互补的产业集群。1月至9月,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92.8亿元,工业总产值823.2亿元,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23.6%,总量占高新技术产业的77.6%。
新制造承接动力转换
“你们是否认为自己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你觉得传统制造业未来的出路何在?”每到访一家企业,记者都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关于前者,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然而,在是或不是之间,制造业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在滨江,记者所见的是一种新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全面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并带动了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在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出现一系列融合创新的新领域、新业态和新趋势。滨江企业正在进行的生动实践,为记者解答第二个问题,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从模拟时代走向IP时代,安防产业最为典型。海康威视以做视频监控板卡起家,发展过程中将产品覆盖到安防的前后端产业链,向客户提供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海康威视的核心竞争力即是软件的竞争力”。
列安防行业第三位的宇视,尽管目前收入来源构成中硬件收入仍然大于软件收入,但后者实现超越被认为是“迟早的事”。副总裁林凯认为,视频监控正在进行一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技术的视频数据应用的技术变革。“纯粹部件厂商将逐步消亡,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将赢得未来,视频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应用是关键。”
同样的故事也在聚光科技上演。聚光靠研制检测设备起家,创业之初是一个十足的硬件设备生产商。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聚光开始进行检测数据分析,进而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现在,聚光正在从环境与安全仪器仪表生产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向环境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型升级。
在与企业家的交流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美国苹果公司被频频提及,“苹果模式”颇受推崇。他们认为,苹果公司在智能终端大战中领先,就是因为用软件去整合硬件,这正是滨江不少企业正在尝试的。包括海康威视在内的不少企业,制造环节正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包。
车间或是生产线规模都不是重心,承接动力的新制造在滨江雏形初现。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杭州宏杉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面向云计算的高端存储阵列,一台存储设备配套企业有四五百家。但宏杉的灵魂是软件,“数据跑在软件上,能把硬件卖出去,说明你软件有特色。”凭着强大软件研发能力,宏杉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让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工厂为其加工。“我们只做最核心的部分。”宏杉600名员工当中,研发人员超过一半,车间的装配工人仅有20余人,占比为3%。
新制造,可以整合其他产品,也可以把自己变成系统的一部分,“集成或被集成”。成立于2003年的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如今超百亿元的体量里,生产也几乎都是外包,目前已经拥有4000家合作伙伴。华三目前正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物联网工厂,采集流水线信息,提升生产效率,并和沈阳机床合作,尝试做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案例。
“未来的制造业,就像苹果公司只专注研发,生产外包。”多位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构想。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新区(滨江)对区内信息经济企业放宽工业容积到2.8甚至3.0,呼应了企业只留研发和销售、生产外包的发展模式。
新主体重蓄动力之源
在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德诺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訾振军碰到之前在上海张江时的地方领导时被问及,“你怎么是代表杭州来参赛的?” “因为创业环境好啊!”訾振军的回答一点也不含糊。
终获大赛冠军的这个项目——介入式瓣膜技术随启明医疗落户滨江,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心脏主动脉瓣膜置入器械,有望成为中国第一款进入商用的介入式瓣膜。目前公司已吸引过三轮融资,估值已超过1.2亿美元。
对创业者而言,高新区(滨江)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我们看中的是创新创业生态和政府高效服务意识。”启明执行董事赵亦伟说。
直至我们在海创基地偶遇27岁的青年朱斌时,对赵亦伟的回答才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朱斌是第196个站上“六和桥”投融资沙龙的路演者。我们来到海创园内这个咖啡馆时,他正在向在场的创客和20多家投资机构推介自己的项目。今年初,朱斌的团队就入驻了海创基地“5050计划加速器”,享受三年免房租的孵化待遇,并获得天使投资。
每周四下午,这个名为“六和桥”的咖啡馆,总是爆满。在这里,只需品一杯咖啡的时间,创客和投资人就能“相识”、“相知”甚至“相恋”。人才、技术、资本,创新要素就在这里汇聚。截至9月底,通过“六和桥”的65场路演和后续对接,已有21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2亿元。
孵化创业创新的“苗圃”,在这里生长出最贴合市场的姿态。依靠市场的力量与创投资本挑剔的眼光,“5050计划加速器”、贝壳社等一大批民营力量主办的多元化众创空间在该区兴起。他们建立创业培训体系、创投资源对接平台以及创投基金,加速创业创新项目产业化。
获得“5050计划”资金扶持落户滨江的美国海归团队维灵信息,推出电子皮肤产品,引领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潮流,日前获得5000万元融资。该区“5050计划”实施5年来,已有272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其中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企业已有13家。
风拂而浪起,浪起而潮涌。唯有优质人才的创业创新,才有资本的“闻风而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和符合产业导向的创业创新项目,是高新区(滨江)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新区(滨江)人才办主任郑志刚说。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超过2万的新大学生,背着双肩包,来到高新区(滨江)的写字楼、众创空间、孵化器,用智慧为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截至今年9月,该区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25万人,海外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4400余人,国千人才专家54人。
有人曾经概括滨江企业发展的特点:每年新注册诞生的企业多,每年注销的企业也多,每年活下来的企业多,活得好的企业多。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办工商注册单位数4540家,同比增长10.9%。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1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5%,同比增长20.2%。截至9月底,该区累计上市企业3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
“在尊重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前提下,滨江围绕产业创新链积极配置公共职能,破除多项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障碍,创业创新的生态圈已经渐趋成熟。今后,高新区(滨江)要更多地先行先试,要更加宽容失败,为失败承担更多成本,为全省输出更多创新能力,做出创新示范。”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说。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