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标准化管理让长兴更“兴”
标准化管理让长兴更“兴”
为扭转“重建轻管”局面,浙江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的重要思想,率先在全国部署了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着力补齐水利管理“短板”。五年来,浙江按照“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美观化”要求,高位推动该项工作,截至目前,全省10700个列入创建名录的水利工程已有2761个水利工程完成创建。
浙江长兴有一项蜚声海内外的民俗文化,叫“百叶龙”。一朵朵硕大的荷花串成一条条冲天而起的巨龙,时而俯仰翻滚,时而奋勇冲霄。带着南方热土上灵秀之气的龙腾狮跃,不仅舞动着长兴人的富足与快乐,也承载着每一个长兴人走在新时代征途上的果敢与无畏。
对于长兴水利人而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改革,无疑也是长兴水利工程管理史上的一次龙腾狮跃。
2015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明确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1 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要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并将其纳入“五水共治”考核内容。
长兴人顺势而为,主动加压,成为全省20个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县之一。2016年,按照“定标准、定经费、定人员、严考核”的要求,一场以“标准化+”为总目标,集合了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景观化等元素的水利工程“管理革命”在长兴全面铺开。
以“建”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以“管”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水库、山塘、泵站、堤防、农村供水工程、水文测站、圩区等七类60项水利工程,在2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工程外观到人员理念的华丽转身。
以长兴为缩影,浙江这场以标准化为抓手的“管理革命”,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第一次让“建管并重”成为现实。去年伊始,浙江率先明确了全省水利工程的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构建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既是防范可能发生的失职渎职风险,也是水利深化投入机制、监管机制和运管模式等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水利管理现代化转型的一次破题。”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强调。
创新是动力
专业化管理适应了分工日渐精细化的社会经济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背山面湖,地势雄峻,又身为襟带苏浙皖三省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长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以太平天国时期为甚。兵燹和疾疫令长兴人口受到重创。人口的锐减,也带来了长兴史上规模空前的移民潮。除了太平天国期间外逃的部分长兴土著的回迁,更多的是河南人、湖北人、安徽人、苏北人。
天南地北的移民汇集于此,产生了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创新之花的种子,也在长兴萌芽。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专业性强,但在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以前,不少工程都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实现水利工程的专业化管理?长兴水利人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给水利工程一本“户口簿”。2016年年底,长兴全县2 600余项小型水利工程都拿到了一张“所有权证”。这份证书就像是一本“户口簿”,写明了工程的功能、产权所有者及其权利与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厘清和明确乡、村两级水利工程管理事权,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
第二件,建立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长效机制,为水利工程找专业“月嫂”。坚持管养分离,通过招标,将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委托给物业公司开展养护工作,并通过制定各类考核办法对物业公司进行定期打分考核,促使小型水库工程专业化、规范化运行。
第三件,创新圩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把圩区运行管护工作放权给“监护人”。自从2002年率先试点成立管委会以来,长兴的圩区管委会在基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基层防汛防台抗旱等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长兴又创新将圩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护工作适度放权给管委会,同时鼓励和支持全县各圩区管委会申请注册登记为圩区管理服务中心,推行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参与圩区工程建设、管理。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高度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年来,长兴水利人从实际出发,主动创新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厘清工程管理事权,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结合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管理的新要求,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深化改革。
制度是保障
制度化管理回答了如何长效运行的问题
2014年,部队转业归来的穆春山到长兴县二界岭水库管理所报到,担任所长。从来没有接触过水利工作,水库运行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对穆春山而言都相当棘手。
转折发生在2016年4月28日。这一天,二界岭水库正式开始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编制水库的标准管理手册。穆春山坦言,在编制管理手册的过程中,他系统学习和梳理了水库的各项工作,从每个岗位的管理事项到各个设备的操作流程,“创标的过程,我个人的业务水平和认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顺利通过省级达标创建验收以后,二界岭水库又主动排查管理手册与实际操作中的出入,仅仅半年时间,就先后修改了3次管理手册。“从‘被动创标’到‘依标管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在这3次自我完善、主动修正中持续迸发出生命力!”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感叹道。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长兴人深谙这个道理,也就更加重视利用制度,倒逼观念转型,保证资金、体制、机制、科技、人才到位,促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运行,实现有人管、有钱管和管得好这一最朴素的目标。《长兴县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运行管护办法(试行)》应运而生。
“水利工程标准化不是一本管理手册或是一台巡查手机,而是一个水利工程日常运行、养护等管理工作的总和。”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强调,“对标创建”只是手段,“依标管理”才是目的。《长兴县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运行管护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炉,很好地回答了如何使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持续安全、长期高效发挥作用的问题。
《办法》从体系与职责、标准与内容、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对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护作了详细规定。
在《办法》的附页,还有一张《长兴县非县级直管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运行管护奖励补助标准(试行)》表格,水库、水闸、山塘、泵站、圩区、中小河流堤防、农村饮水工程等7类工程每年的补助标准跃然纸上。《办法》还明确了长效运行管护资金专款专用,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也将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运行管护工作纳入全县水利工作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与下一年度水利项目和资金安排相挂钩。”长兴县水利局副局长钱学良强调。
科技是灵魂
信息化管理投射出“互联网+水利”操作路径
苏云是长兴县青山水库的巡查员。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以后,每年的汛期,他每天都要来到水库,打开手机,按照管理手册里明确的路线巡查一次,眼看、耳听、手摸、脚踩,从坝顶、输水隧洞进水口到上游坝面、溢洪道,再到下游一级马道、二级马道,最后到坝脚、管理房。
当苏云完成管理房最后的巡查,通过手机将巡查结果上传至管理平台后,他一天的巡查工作形成了一个闭环。而这一切,都被信息管理平台“记录在案”。一个个视频监控则24小时360°全方位记录下水文站、水库等各类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动态。
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水利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上那一条条重叠的巡查路径,视频监控系统里那动态管理的无死角监控,正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痕迹化”的现实投射。
2016年10月底,长兴县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运行平台开发建设基本完成。水利工程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安全评估、运行维护、监测检查、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教育培训、制度规范、生态环境、监督考核等全过程、各环节,都被列入标准化控制和网络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使得水利行业监管更加及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能。”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化管理一方面是水利迈向“互联网+”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全省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汇入省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监督与管理平台,大数据的收集和共享也给全省未来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生态是追求
景观化管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库区绿草如茵,坝坡上草皮鲜嫩欲滴,澄绿的湖面上偶有几只白鹭飞过;管理房边上的一块空地上种着一些蔬果,一处简易的喷灌设备正在“悉心照料”;管理房里的设备整齐地排放着,墙上挂着各类制度,写着岗位职责和责任人的名字……眼前所见的二界岭水库,仿佛是一个生态园,和曾经的鸡鸭成群、脏乱糟糕的环境“判若两人”。
所长穆春山坦言,这个改变,来源于水利工程标准化的创建。按照长兴县的统一部署,二界岭水库的养护工作以每年9.2万的费用承包给物业公司,包括大坝墙体清理、库区绿化保养和白蚁防治等工作。
对于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穆春山表示,“用户体验”非常好,“从创标验收至今已经过去10个多月了,二界岭水库的库区景观仍然保持着创标验收第一天的整洁,生机勃勃。”
二界岭水库的形象变化,只是长兴水利工程标准化的一个缩影。“环境不好,水利工程管理也无法做到可持续。”钱学良说。
水利工程一度被视为钢筋混凝土的“形象代言人”,古板、机械、工业气息浓厚。还有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因为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又囿于资金、人员等问题,坝体杂草丛生,管理房年久失修,脏乱破旧。
景观化建设,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我们‘种树’,是为了后人更好地‘乘凉’。”钱学良强调。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长兴还卯足力量推进了一项基础工作——纳入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名录范围的63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了工程划界确权工作,依法划定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界线。
截至2016年10月,长兴县创建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水利工程都完成了一轮“形象改造”:安装上标识标牌,完成了工程面貌和硬件提升建设。如今,“高峡出平湖”的水利工程景观又在长兴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