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中国美院在北京办大展 蔡元培、林风眠等元老“穿越时空”
油画《国美春秋——清明》 作者:许江、孙景刚、邬大勇
“我织我在”单元,由美院纤维艺术工作室的师生共同完成
从1928年在孤山脚下成立,中国美术学院,这座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历经变迁,到今年已经90岁了。
为了纪念中国美术学院90年的学术历程,也为了庆祝它的90岁生日,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
展览将从今天开始,持续至4月8日。昨天下午,快报应邀在中国美术馆提前观看了这场大展,展览展现了中国美院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观看过程仿佛“穿越时空”。记者 陈淑芝 北京报道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大型油画和浮雕 让观众瞬间“穿越”到历史中
昨天的北京,阳光明媚。进入中国美术馆大厅,一幅3米高、9米长的巨幅油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由许江、孙景刚、邬大勇三人绘制的油画《国美春秋——清明》,画中展示的正是1928年春天,国立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建校伊始的情景,当年的建校元老蔡元培、林风眠等人意气风发,学生代表李可染、艾青等人还是心怀艺术梦的青年。
这种让人瞬间“穿越”时代的巨幅油画,在整个大展里一共有4幅。除了这幅进门处的《清明》外,位于展厅不同位置还有《芒种》《端阳》和《中秋》,分别展示了美院上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和60周年校庆时的情景。画面中可以看到陈之佛、潘天寿等美院历任校长,也可以找到肖峰、全山石等人。
展示中国美术学院历史的,还有六件高2.55米、总长45米的大型浮雕——“烽火艺程”。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带着雕塑系30多位学生,花5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光石料就用了三四十吨。”这组浮雕作品在展览现场显得非常震撼,尤其是当年美院因为抗战被迫西迁的场面,师生们走水路坐的“船”、走陆路乘的“车”,还有一路逃亡一路搬运素描写生用的西方人物头像……这些动人的细节全都一幕幕体现在了浮雕之上,历史在此刻仿佛从凝固的状态,变为流动的语言。
不仅有手稿和文献
还呈现了美院当代的艺术探索
整场展览“包圆”了中国美术馆一楼的9个展厅,展览方式不仅有历史手稿、文献,还有绘画、雕塑、建筑、陶艺、设计、影像、装置、动画等不同艺术手段。
除了展现建校以来的历史,大展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现在”。展览中,“天工开物”“我织我在”等单元都呈现了美院的“教学现场”。
比如在“我织我在”的空间中,数百条由纤维艺术家施慧教授编织的绳结里,贯穿着数组学生的编织作品。施慧说:“纤维艺术的本质就是一条线,借由这条线的变化,生出不同的主题和意义。”“天工开物”单元,建筑系和陶艺系的师生将象山校区的“龙窑”搬到了北京,虽然是缩小简化版,但现场的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陶瓷、漆器、玻璃都是从哪里诞生的。
这场大展举办的同时,美院还将于明天和后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圆桌论坛“前线:我们何以能讨论未来”,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谈论关于艺术与教育的种种问题。
北京大展之后 美院在杭州还有一系列校庆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将于4月7日在北京落幕。之后,杭州的系列校庆活动也将同时拉开帷幕。4月7日至9日,将有8场美院校庆系列活动精彩呈现,包括4月8日校庆当日的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庆典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仪式暨系列展开幕式,还有“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特展”“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我与改革开放40年——77、78级校友座谈会”“国际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良渚校区奠基仪式和“国美之夜”校庆晚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