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丨百年西泠,愿更多艺术家把精品力作献给你
篆隶真行,四体兼备,联扇屏幅,形态纷呈。8月20日,“孤山仰贤——童衍方捐赠作品展”在孤山社址开展。当天上午,童衍方向印社捐赠了25件(套)包括条幅、对联、横幅、拓片、砖砚、紫砂壶等多种样式的精品力作,成为西泠印社社员传承和发扬“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的西泠精神的又一次生动诠释。
此时,我真心为童衍方先生点赞。此刻,也为更多有担当的艺术家点赞。
今年1月,李刚田就承续前贤美德,率先垂范,向印社捐赠了34件书法作品,表现出了他“硕人其颀”的落落大方之美,艺术于其不是“玩书法”,而是古人所说的“敬事”。
原本属于“小众”的书法篆刻具有了生命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但随之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传统、封闭的书法篆刻要融入当代社会,变为大众、娱乐的文化。这种变化将使书法篆刻的独立性发生动摇,使书法与非书法、篆刻与非篆刻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将用何种方式在保持传统书法篆刻精神和基本艺术语言的同时,把书法篆刻推向当代社会?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梳理和总结的内容。
今年7月,在“国宝灯光冻印石展”临近尾声之际,此次展览藏品主人、青田石雕研究院院长夏可承再次向中国印学博物馆无偿捐赠青田品种石一组十三枚。此前,夏可承已在“国宝灯光冻印石展”开幕仪式上捐赠中国印学博物馆青田灯光冻一组三枚,两次总计达十六枚。
作为曾经闯荡海外多年的石界华侨,青田印石资深藏家的夏可承不论身在何处,始终情系桑梓,热心文化公益事业,以个人之长,为文化艺术建设做出贡献。此次捐赠的青田品种石中,既有他珍藏三十多年的青田红木、黄金耀、葡萄冻等名品,又有封门青、竹叶青、菜花黄等珍品,还有灯光冻、蓝星等稀品,十分难能可贵,进一步丰富中国印学博物馆印材收藏与陈列的种类。
今年8月,西泠印社法籍社员龙乐恒来到杭州,将书法、绘画、印章、印屏、印谱,包括乾隆年间华峻《山水图轴》、民国《吕荣梅花图》、当代季爱岷《“看斗牛”图手卷》和龙乐恒自刻印谱等8件藏品捐赠西泠印社。
从龙乐恒口中,我得知,这些书画是顾从义(本名Cluade Larre,2001年卒)旧藏。此人成立了巴黎‘利氏学社’,是《利氏汉法辞典》《利氏汉法大辞典》总编。他过世后,聚集辞典同仁就宴,宴后将他所藏的字画分授。龙乐恒因欣赏古画,如此得之。2004年居姑苏,请裱画师重裱。如今千秋之后无常,故赠西泠。
多么可贵!这一次,是龙乐恒继2003年、2004年、2010年、2016年的第五次损赠。他的无私与慷慨,不仅丰富了印社库藏,尤其作为外国人,如此敬重中国文化,十分难得。
其实,西泠印社社藏珍品,如此丰富,便得益于历代社员、社员亲属与海内外友人的无私捐赠——也正是在这样的代代相传,百年西泠成为中华文化之标杆。
漫步西湖,仰望孤山。追溯西泠印社115年历史,其间可以发现不仅包括丁仁、王禔、吴隐、叶铭4位创始人的个人捐赠,更有李叔同、张鲁庵、王个簃等印社先贤,以及小林斗盦、青山庆示、梅舒适等海外社员在不同时期的大量捐献,包括百年西泠名家多年珍藏,其中很多都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泠印社传承至今,可移动文物收藏数量共1.6万余件。藏品类别包括印章、印谱、印屏、绘画、书法、碑帖、书籍、杂件八个大类,其中126件文物被国家定级为一级文物,此次展出的400余件展品就是从中挑选出较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沉淀于此的大量书画篆刻藏品,为中国篆刻和篆刻发展史保留了大量重要的史料依据。
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捐赠,是早期社员张鲁庵先生。1962年,张鲁庵故世后家属遵循遗嘱,将其生前广收博集的历代名家印谱433部、印章1525方悉数捐赠予西泠印社,大多属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藏品和孤本、善本。
或许,这是西泠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或许,这是西泠印社中人的文化自觉。
自西泠印社创社之日,其所有人员皆对印社事物各有承担、各尽义务,而不取任何报酬,甚至“举舍于社而不私”这种爱社如家的奉献精神,是西泠印社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印社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遗产,同时也是印社立社百余年之根本。
据我所知,从立社之初集巨资收藏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到早期社员李叔同出家前捐赠九十余方自用印,再到海外社员小林斗盦斥巨资购入并捐赠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印,伴随着社团的历史足迹,印社中人捐赠已然成为了世人皆知与称道的历史传统。
西泠印社的藏品并非局限于单一门类,涵括印章、印谱、绘画、书法、碑帖、杂件……透过一件件作品,其背后的文人轶事及历史钩沉,可睹物思人,更可向为了西泠典藏无私捐献、为西泠文物保管付出心血的历代同仁遥寄思念与崇敬之情。
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笔墨自然而然地透露出的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书家的气质秉赋乃至人格魅力,是百年西泠传递给人民大众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