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思鑫坊,再现历史韵味
整治前
整治后 记者 李忠 摄
去年11月,思鑫坊正式启动提升改造工程。
目前,思鑫坊学士路和菩提寺路的外立面已经改造完成,清水砖墙、乌漆大门、雕花门楣、铜质门环一一还原;木门窗、马头墙,墙上中西结合的雕花装饰,过街楼上古朴的“思鑫坊”修旧如旧。
最早建于1913年的思鑫坊,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在这次整治提升中,再现了当年韵味。
4月12日下午2时,孝女路1号。
阳光洒在这幢老别墅的庭院,透过四格木窗棂,三三两两的工人们扫尾刷围墙声隐隐传来。
经过这次整体提升,这里成了“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设了12个展厅,每个展厅代表了曾经生活在思鑫坊的一位名人:思鑫坊的“开发商”陈鑫公、名医吴一之、国民政府上将何柱国、书画大师张书旂、书画家余绍宋……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 雕花门楣、铜质门环一一还原
这幢别墅当年的主人便是名医吴一之。如今,走进第一进的一楼,便是吴一之当年接诊的地方,摆设依旧,桌子上是老式医药箱和医疗器械,旁边是供患者等位的长条藤椅。
“思鑫坊有4条名街、6条名巷、7幢名人别墅、100多个石库门单元。”杭州城市历史研究专家仲向平说。它是杭州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落,被称为杭州近代建筑文化的代表。
去年11月,思鑫坊正式启动提升改造工程。半个多月,困扰思鑫坊多年的“顽疾”——无证餐饮全部整治完毕。
目前,思鑫坊学士路和菩提寺路的外立面已经改造完成,清水砖墙、乌漆大门、雕花门楣、铜质门环一一还原;木门窗、马头墙,墙上中西结合的雕花装饰,过街楼上古朴的“思鑫坊”修旧如旧;巷道里弄也不见了早前成群的小餐饮,除了工人,就只有一直住在这里的“原住民”。
最早建于1913年的思鑫坊,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在这次整治提升中,再现了当年韵味。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里的百姓这么通情达理”
“整治前,衣服都晒不出去,晾在外面再收回来,都是油烟味。”家住思鑫坊20号的楼阿姨说,“现在,小饭店拆光了,油烟味没了。这点最好了。”
和楼阿姨一样,思鑫坊的老百姓盼着这一天已经许久,对这次的整治普遍欢迎和支持。承德里一弄12号,一扇小门内左边是卫生间、右边是厨房。湖滨街道负责该项目群众工作的郑蔚说:“恢复成石库门,要装两扇门,得拆了违建的厨房卫生间,可这户人家就一间房,拆了的话,生活直接受影响。我们正挠头,没想到,这户人家丈夫主动做老婆的工作。经过一晚上的工作,前一天还哭天抢地的老婆终于同意了,买来了打包箱,做好投亲靠友的准备。”
“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百姓这么通情达理。也许是这里先天的氛围好,人们之间一直都习惯称呼‘先生’、‘师母’,也可能是大家的综合素质高了。反正,我来这么久,几乎没看见哪户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他们都是能自己克服就克服了。”郑蔚非常感慨,同样的话,说了好几遍。
要成为杭州历史建筑街区的新地标
郑蔚是湖滨街道招商办主任,街道里多个服务保障G20峰会的项目在进行,大家都身兼数职,并将主要精力放在G20峰会项目上。从今年1月到现在,白天他都泡在思鑫坊。“现在这个阶段,招商的活都是晚上干、周末干。”确实,记者跟着郑蔚走了一圈,每个老百姓都和他打招呼,每家的情况都很熟悉。
郑蔚只是湖滨街道干部服务保障G20峰会的一个缩影。湖滨街道人武部长黄晓明是该项目的总协调,对于项目的开始、发展、规划理得头头是道;陈理一看黑黢黢的脸就知道是干“现场”的,项目的设计方和建设方、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与要求、项目的难点特点,凡此种种,他娓娓道来,说得是一清二楚……也正是这些扎根在现场的干部,才有了“思鑫坊速度”。
在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毛素云的脑海里,早已规划好了思鑫坊的蓝图。“这里是整个湖滨街道整治难度最大的,产权复杂、居民商户多。我们目前的整治是几十年来推进最快的一次。以后,我们会将这里打造成文化体验街区。”毛素云说,“我们也将借鉴上海等其他城市保护历史街区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杭州历史街区的新地标,真正地体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当事人说变化
68岁的宋广谟住在思鑫坊26号,他说:
思鑫坊最赞的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之前,思鑫坊片区的房子都是杭城最好的。20世纪80年代到1996年,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杭州最先覆盖到了这一带。这里经历过马路市场、破墙开店卖服装、花鸟市场等变迁……环境状况日益糟糕。年代久远,大家的房子也多少出现了问题。连续阴雨的话,几乎每家都会漏;下水道不畅、白蚁增多等问题也都出现了。
现在的整治,这些问题应该能解决了。现在已经有上世纪60年代老房子的味道了,希望完全整治好后,有上世纪50年代的味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连明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