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河县文化馆:“群星相约” 普惠群众

28.04.2015  10:18

  家住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的张远秀大妈至今还记得自己打的草鞋作为手工艺术品,在当地农民文化节上受到大伙儿追捧时的场景。“如果不是白河县文化馆推出的‘群星相约’服务,恐怕我打一辈子草鞋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张远秀说。作为“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白河县文化馆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推出包括“群星相约”在内的服务新方式,让更多的山村群众享受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

  地处秦巴汉水深处的白河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白河县文化馆仅有19名工作人员,除负责群文活动、文艺演出、非遗保护、文物管理等工作外,还外加一个剧团、一个文管所的工作量。“白河人就是这么苦干的!”曾就白河县文化建设专门进行过调研的陕西省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李焕龙表示,白河拥有“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传统,而这正孕育出白河文化人不抱怨、立足实际想办法的工作方式,也让创新服务变成了一种常态。

  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白河县文化馆推出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群星相约”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即由县文化馆代表政府,以购买服务或整合资源的方式,团结社会力量举办文化活动,扩大受众面。

  白河县文化馆馆长卢传珍介绍,“群星相约”的活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县文化馆公示活动的名称、时间、内容、参与形式,向社会预约人才、节目、作品等;另一种是由业余团队、社会人才向县文化馆申报自己的节目、技艺或作品,预约面向社会的参演、参展机会。在“群星相约”的帮助下,白河县文化馆及22支业余团队800多名业余演员,每年为群众预约演出200多场。

  “为真正实现‘种’文化,5年前白河县文化馆就推出了‘免费服务联系卡’。”李焕龙说,县文化馆除了公布承担的文学、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培训辅导和各类活动组织、演出等业务外,还把全馆人员划分到县直单位及乡镇、社区,并公布了每人的联系范围和电话,发放到所有服务对象手中。“业务调配制”和“首问负责制”的建立,保证了每个服务对象的有求必应、有需必办。

  地处偏远,缺乏专业的文艺院团和创作研究机构,加之人手又少,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群文创作辅导?“我们在‘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同时,坚持做好‘每周一讲’活动。”卢传珍说,让单位内部成员讲业务、传技术,形成业务互学、互助机制。采用落实责任制的方式,让县文化馆业务干部按业务专长每人负责一个艺术门类。2013年6月,在白河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秦风楚韵合唱团”这个平均年龄为60岁的群众业余团队,以一曲男女混声合唱《白河水色》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送戏下乡”虽然已送到群众的门口,但能否送进群众的心里?“他们不仅送文化,而且送财富。”白河县双丰镇的村民这样作答。

  一年前,在双丰镇的演出结束后,文化馆工作人员发现当地群众有“劳务输出”“养蚕技术”两个新需求。第二次再来时,文化馆工作人员不仅请县人社局干部为群众宣讲了劳务输出的政策和信息,还请县蚕桑站的专家讲解了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白河县文化馆坚持每年春、秋到每个乡镇送戏两场,其中一场在集镇社区,一场在边远乡村,每次都与相关部门联合,创新推出“文艺演出征求意见表”,优化了送戏下乡的供需调配。

  如何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李焕龙表示:“只有机制创新,才能服务到位。这也成为白河县文化工作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