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画《四明桃源图》蕴含着书香宁波的文化密码
历史上的桃源书院,由北宋时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说创办,曾是宋代浙东文人汇集之所,为浙东造就了许多人才。
昨天,在海曙区横街镇的桃源书院,举行了元画《四明桃源图》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这张700多年前的古画,隐藏、承载着厚重的宁波历史文化信息。
一幅四明人文山水图
《四明桃源图》全卷纵23.2厘米,横101.7厘米。记者在研讨会现场看到了《四明桃源图》复制品,画面的主景是四明山脉,约占画面的一半面积,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整幅画作的左半部分,古老的桃源书院隐现于山脚下的山石林木之间。院舍分为左右两处,左侧的舍宇约为两栋,其前一方空地上站着五人,似乎正在讨论学问;右侧约为四栋,屋前有人走动。画作的右半部分,是一片约占画面三分之一的广阔水域,水环山峦,似在缓缓流动,湖面上有小舟两叶。据分析,这片水域就是广德湖。广德湖的面积曾相当于八个杭州西湖,北宋末年因填湖造田而消失。在图后还有宋濂、东川闲客、胡隆成、曾秉正等17人的题跋。《四明桃源图》原作曾被宫廷收藏,后流落民间,最终入藏上海博物馆。
宁波市书画研究会会员、宁波市当代艺术协会秘书长鲁海波说,《四明桃源图》是一幅人文山水图,从图后题跋中可知,这幅图是王氏后人王敬止为追忆先祖创办书院的历史而请人绘就,这幅画最大的价值是历史价值,它让记载在典籍里的桃源书院有了色彩和温度。
一段辉煌的教育史
桃源书院始设于北宋,初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致的私宅“酌古堂”。王致将“酌古堂”传给侄子王说后,改称桃源书院。后王说的孙子王勋考中进士后上书宋神宗,得御赐书额“桃源书院”。桃源书院在四明大地上辉煌了500多年。据《桃源乡志》记载,桃源书院授业的人中,有周师厚、汪洙、张邵、史简等百余人,还包括“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他就是桃源乡人,他的侄子张即之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人称“宋书殿军”,也常住在桃源乡。
北宋之前,鄞州文化教育发展迟缓,经过“庆历五先生”的努力,“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清代全祖望语)”。南宋宰相史浩也是桃源书院教育的受惠者,他在《四明十二先生赞·桃源王公先生》中说:“教育千里,执经满门。天之报施,煌煌后昆。”宁波市政协原主席、甬上著名学者徐季子先生说:“北宋的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源头,‘庆历五先生’是宁波最早的一批教育家。”400多年前,一场大火让桃源书院付之一炬,但它的“文化种子”仍不断扩散。
从2008年开始,在国学大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的帮助下,宁波天马集团董事长翁国伟寻访古老的桃源书院旧址,计划重建桃源书院。2013年8月12日,由翁国伟出资,在海曙区横街镇附近的四明山麓建成了今天的桃源书院。
一场观点碰撞的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之前,就有专家围绕《四明桃源图》的作者是不是元代著名画家钱选做了探讨。研讨会开始后,宁波著名书画收藏鉴定家黄柏林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它是钱选画的,但是它是元代的画是没错的,他研究了题跋中宋濂、东川闲客、胡隆成、曾秉正等八个人的题跋,这些题跋都没有问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叶立标先生说,他主要通过文献比对来进行研究,发现宋濂的题跋有问题,《四明桃源图》题跋上的文字和《宋濂全集》里收录的文字有12处差异,《四明桃源图》上宋濂的题跋有可能是后人伪作的。黄柏林则认为,古人写文章,也有初稿、修改稿甚至多稿,《王阳明文选》中有一篇文章,在贵州龙场有4个略有差异的版本,但它们都是真的。
在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四明桃源图》是对桃源书院真实的历史写生,但也有专家认为,《四明桃源图》是追忆式的写生。桃源书院执行院长胡茂伟则认为,此画的山峦屋舍部分应是实地写生,因为画中山川形状完全符合今横街一带地形,而且当时桃源书院还存在,请画家作画不可能不实地考察;至于画中的广德湖,据历史记载,北宋末年时就已消失,只能是凭想象而作。
除了就画作本身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做探讨外,与会专家也对桃源书院的文化传承做了探讨。宁波市图书馆副馆长贺宇红说,如今宁波正在打造书香之城,书香之城的书香味到底在哪里?不仅仅有藏书楼天一阁,还要有一批书院,有一群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传承的现代人。有实体,有载体,有主体,结合在一起,让宁波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上博藏有至少三张画四明山的元画,上博愿将所藏书画与社会公众分享,共同挖掘藏品中蕴含的宁波地方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