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画作名字和简介 这样的西湖展需要你用心品
在宣纸、绢、铜版、雁皮纸、木版上,柳、桃、石、荷、雪、桥、树、山、影、湖在一张张画卷上徐徐展开。墨、彩,在笔下,在水中,勾勒出一个个别样的西湖印象。
2017年3月21日上午,“西湖志:王公懿、严善錞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两位先生有关西湖的作品,涵盖十多年前的版画以及近年来的新作。
作为“西湖志”首展,王公懿和严善錞两位老师可谓绝配。一位纵心放逸气质俱盛,一位因晦而明古意斑斓。
王公懿自上世纪70年代末离开北京、天津,来到杭州学习、工作和生活。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随后辗转欧美,从我们熟知的《秋瑾组画》到今天的西湖数景,可以看到,她的创作由最初的面对社会的悲愤疾呼而返回内心的自省,不再拘束于单一画种,而是将艺术变成自身的修炼。
严善錞出生在杭州,是上世纪70年代末学院开放以来第一批毕业的艺术家。近10年来,一直着力于通过蚀刻版画与综合材料绘画描绘西湖,自成一套古雅、清静与温润的创作语言。
西湖在千余年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演变过程中,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成为一个湖山胜景与丰富文化交相辉映的贯穿古今的景观。他们所绘出的是对西湖的记录和以西湖为志气抒发的场景,古意今意本在其中。他们的西湖山水,作为对湖山之思的自画像,凝练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当代观,西湖的四季、水波、人物,在这里幻化成他们对西湖的个性表达:强烈情感下的挥笔、精细控制的营造,以及数十年来抛不开的时代、他人、个人情感的影响,由此成为他们书写的“西湖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有所用心,超出言外。
策展人闵罕表示,这次展览的作品并非两位先生对于西湖的写生,而是即兴写意,凭借对西湖的回忆,绘出感知的踪迹,是一种洞察与再现。其中有湖水的漂浮、重复中变化着的韵律、光线与时间、浑厚与滋润、流动的潮湿气息,“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探知艺术家的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是美院每一代艺术家的心手相传,他们不断追逐的价值与真理,这就是‘西湖志'”。
步入展厅,除了两位先生笔下那多少有点抽象和当代的画作表现形式,你还会发现这场展览的特殊之处,那就是,看遍所有的画作,你找不到一张展签,也看不到一个画作的名字和简介。
事实上,这是主办方有意为之,也是两位先生执意要求的,就连树立在美术馆一层大厅内的几张巨幅海报,也都是清一色的白底黑字,为的是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能自由地感受、思考,从画中解读出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西湖印象,不受画作题名的干扰和左右。
这种展陈方式是不是也很新潮呢?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日。未来,西湖志的系列展览还将陆续登场。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先生笔下的西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