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扰民等六大问题最让人烦
16.02.2015 19:31
本文来源: 工商局
推销电话不堪其扰
不少消费者认为,保险推销电话泛滥,给他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消费者彭先生反映,自己正在上班的时候,手机突然响了,一听是推销保险就挂了。没想到对方仍不停地拨打手机,一连拨了十多次,直到他再次接通电话为止。该保险销售人员除了理直气壮地质问为什么挂电话,甚至还诅咒他。对这种保险推销行为,彭先生非常气愤,他建议保险公司加强保险销售人员的诚信及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存单变保单忽悠人
老年消费者到银行存钱,受工作人员误导将“存单”变成了“保单”的现象也不少见。
一位刘姓老先生反映,2012年,他到一家银行办理存款时,一位身穿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向他推荐某种保险理财产品,称买了该产品就跟把钱存在银行一样,而且有9%的高利率回报。最后,在其劝说下,刘先生将10万元存款购买了保险。刘先生很快就感到不对劲,再找工作人员询问时,对方先是说在休假,后来电话就打不通了。此后刘先生又被迫交了两年20万元保费。如今,对方催他交2015年的10万元保费,刘先生提出退合同,对方称要扣6万元本金。刘先生认为这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误导宣传,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虚高利息实难兑现
保险销售人员在介绍险种时,经常说“比银行利息高多了”,但许多消费者投保后才发现,所谓的高利息都设置了很多附加条件,最后很难拿到手。今年66岁的消费者陈女士反映,2002年,她听信保险销售员“分红比银行利息高且不交利息税”的宣传购买了某款保险产品,每年需交7900元保费,到现在交的保费已超10万元。但过去的12年里,她每年拿到的红利最高只有1%,有时连1%都没有。陈女士认为自己掉进了保险公司“低息超长存款”的陷阱。
保前保后态度迥异
投保前十分热情,投保后却经常找不到人,这也是消费者反映较为集中的意见。不少消费者反映,保险公司的这种投保前后态度迥异的现象极为普遍,让消费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据消费者张先生反映,自从1999年投保以来,保险公司每年除了电话通知交费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电话回访,更没有上门回访,经常保费从账户划走了很久也收不到缴费收据。针对这一问题,张先生曾多次向保险公司反映,但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冷漠,让他感到投保前后保险工作人员的态度明显不同。
手续繁琐理赔难
一些消费者反映理赔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事故现场,或拖延理赔时间造成理赔的延误,使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得保险金;一些险种的理赔手续过于繁琐,加上保险公司没有向消费者明确告知相关理赔程序,所以理赔起来很难。
消费者王女士反映,她在保险公司给孩子买了一份“住院保险”,前不久孩子在北京儿童医院做手术后,由于床位紧张,住一天院就办理了出院。当她拿着资料到保险公司理赔时,一会说能赔,一会又说不能赔。保险公司最后的说法是,这种住院手术确实符合赔保范围,但要多住3天院才能赔。王女士认为,提前出院实属无奈,硬性规定住4天院才能理赔的规定太不合理。
理赔金计算不合理
据消费者赵先生反映,他2006年购买了一辆新车,从第二年开始,每年保费都要求按新车价格计算,出了险却不按新车赔付,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不合理的规定,但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释。
本文来源: 工商局
16.02.2015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