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效要为人物故事服务

26.03.2015  11:39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办论坛聚焦电影特效,使得电影特效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词重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当下,如果拍电影的不加点特效进去,自己都会觉得落伍于同行;看电影的看不到特效的痕迹,就会觉得这片子对不住价格不菲的电影票。特效对电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电影在特效上究竟做得怎么样?这是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没有特效恐怕是万万不能的

  说到电影特效,每个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但究竟如何界定电影特效,则不是容易的事。北京电影学院从事电影特效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丁宇说:“从技术上简单地说,实际拍摄、一次成像无法完成的镜头,即需要特殊拍摄手段和后期组合、处理完成的视觉呈现,都可以叫做特效。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整体上出现了一个从叙事的电影向景观的电影过渡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电影要与日益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拉开距离,体现出足够鲜明的差异,电影除了讲好故事,还必须要提供电视无法提供的视听体验。因此,高科技手段带来的特效就日益兴盛起来。特效当然不是万能的,但对当下的电影创作来说,没有特效恐怕是万万不能的。

  尽管特效对现代电影来说已变得不可或缺,但专家也表示,不同类型、题材的电影对特效的依赖程度还是有区别的。譬如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神话片等,没有特效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青春片、喜剧片等对特效的依赖度则要低许多。

  被滥用的特效

  纵然特效对电影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但特效毕竟只是电影的一部分。专家提醒,要清醒地认识特效与电影的关系,电影艺术的核心不是特效,而是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是否充分、有效地服务于人物与故事,成为评价电影特效优劣的重要标准。

  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经典悬疑科幻片《超时空接触》片头特效的运用非常出色。“这组特效镜头不仅奠定了整部影片的风格基调,对女主人公个性特点的刻画也很到位。”丁宇说,“再比如《地心引力》,你几乎感觉不到影片使用了特效。隐藏于故事和人物之后,是特效的最高境界。

  以当下的科技水平,把外太空画面的视觉效果做得比诞生于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更炫酷、更震撼并不困难,但不少影片甚至驰名世界的系列大片却因太过重视特效而忽视了故事与人物,最终买椟还珠。“譬如《变形金刚4》,整部影片看不到有什么人文关怀,从头到尾都在打斗和爆炸,视觉上固然震撼,但是对特效的过度使用使得故事被割裂,影片的叙事节奏遭到严重破坏。”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说。

  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广泛存在于中国的电影中。比如前些年上映的电影《白蛇传说》,其特效制作让很多观众感到堆砌且不真实,整个故事令观众大呼“狗血”“无语”。仅就该片的特效处理而言,周黎明认为,蛇是《白蛇传说》中核心的意象,与其在全片中草率地叠加特效,不如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花在做好这条特效蛇上,“把滥用特效当做王牌‘忽悠’观众而罔顾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人是走不远的,少而精往往可以更好地让特效为电影故事和人物服务。”周黎明说。

  近来,中国影片对特效的应用日益成熟,《智取威虎山3D》的特效处理就比较出色。“这个故事观众已经很熟悉,因而主创必须用其他手段让熟悉的故事再现光彩,打虎场面等过去同题材影片无法拍摄的画面在《智取威虎山3D》中都用特效做了恰当的处理,对杨子荣的人物塑造也有帮助。”饶曙光说。

  国内特效团队遭挤压

  许多国产片的特效都做得有声有色,然而其制作团队却来自国外;同时,不少由中国团队担任特效制作的电影,其视觉效果却往往拼不过国外。特效给中国电影带来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

  丁宇介绍,国外电影特效团队通过大量作品的实践使团队得到训练并获取高额利润,为团队的继续发展提供保障。相比之下,中国的特效制作团队获得这样良性发展的机会的概率则小得多。

  究其原因,饶曙光表示,目前中国不是没有技术和设备,而是缺少人才和创意。中国还不习惯用电影工业的思维来看待电影,对培养自己的特效团队、完善电影制作链条、形成相关的行业共识缺乏紧迫感。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特效从业者介绍,做电影视觉加工非常辛苦,劳动强度很高,但是收入方面却没有行业内的统一标准或法律以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是靠投资方凭良心付酬劳。而且许多投资方不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而随意向特效制作团队提出诸如压缩制作周期、修改既定方案等意见,导致最终电影的特效呈现不是由艺术做主,而是由资本和个别投资者的个人好恶做主。不如国外知名特效团队强势的本土特效团队在艺术、资金上的自主空间遭到挤压。

  “过去的电影创作是艺术家首先谈剧本、谈创意,而当下往往是投资方从一开始就介入创作。更加不幸的是,很多投资方负责人的文化水平低于普通观众,对他们来讲有几个特效镜头就等同于好电影了,这样出来的作品很容易使得特效脱离于电影,沦为噱头。”丁宇说。

  专家呼吁,从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考虑,应尽快培养充分自主的本土电影特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