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康十年探秘·时评 ​管办分开 有“想法”还要有“办法”

10.12.2015  10:39

       □康 宇□

       十年前,对于刚刚成立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要求:若干年后,申康要让大家知道,有没有申康、由不由申康来办医院,究竟有什么区别。找到一条与传统行政化管理不同的办医方法,拓展出管办分开的现实路径,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有好的设想、设计,也需要有现实的抓手和助推力。

       医疗机构管办分开是医改提出的方向之一,在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已提了多年,一些地方进行了各自的尝试,但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每当建立代政府作为出资方行使办医职能、管理医院的机构,很多院长都不约而同地担心,这个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角色应该怎样厘定?会不会医院平白无故地添了新婆婆,工作反而更困难和繁琐?申康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引导者和规则制定者,勒住了不合理扩张缰绳,推动了医院服务模式的转变,成为卫生行政管理体系中一个有重要价值的角色。这可被视为对申康使命的“想法”。

       申康十年的探索,事实上是在体制并没有根本突破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是依靠建立起符合医改方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医院按照社会的需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无论各地是不是已经实行了管办分开,这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体系,都极富借鉴价值。地方政府只要在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适当放权,辅以力所能及的财政投入,申康的模式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的。从申康的实践可以看出,这些管理模式甚至对破解公立医院逐利难题也有不俗的斩获,在大医院迫切想要扩张的领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而对于院长不太情愿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则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大医院回归公益。

       申康的探索还说明,以大数据应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应该成为管办分开探索的重要加速器,可视为完成申康使命的“办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抓住大医院“野蛮生长”“粗放管理”的病根,但又不是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指手画脚、大包大揽,而是用真实的数据进行评价和考核,从而划清了办医主体和公立医院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权利边界。

       经历十年发展的申康,其探索和实践已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政府对投入产出放心和满意,也获得业界的肯定和支持。这些探索还在路上。医改的持续推进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医疗卫生系统的自身革命和辗转腾挪,还需要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医保管理方法的细化、符合行业特色薪酬制度的建立等,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推进,以实现医改更加高速、高效地推进。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