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点化”电影的创新灵感
科幻电影是电影制作风险控制、工业集成和市场效应的集合体,体现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2015年,科幻电影占美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的25.71%,如果未来五年内我国电影市场按照业内普遍预计的那样达到800亿元的话,科幻电影如能占其20%,票房规模就将达160亿元。然而,我国近年鲜少见到科幻片,其拍摄的经验积累更是少之又少。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激发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创新活力,不妨先了解围绕科学主题进行电影创作的技巧和策略。
电影已成为重要的科学传播工具
在电影产业发展的初期,科幻电影属于冷门题材。然而,随着电脑特技的突飞猛进,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末发生了很大转变。今天,科幻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中一大门类,甚至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科学是真理,而科幻电影则是幻想。如果想要学习科学、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幻电影也许不是最可靠的信息源,但如果为了表现戏剧冲突,达到喜剧和浪漫的效果,那么科学家也可以以各种角色出现。
电影创作的技巧和经验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实际上,科学概念或知识正是通过文字、数字媒体和艺术等多种形式传播给大众,电影是最有力的渠道之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出现,更进一步扩大了电影作为媒介的视觉冲击力,电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传播工具。
科学传播的重点应该放在科学问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上,但很多与科学相关的电影却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过于简单化。在这一方面,电影创作最吸引人的创新点是:将科学问题无缝对接到电影故事中,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事实上,为了满足剧本的情感诉求,国外的电影编剧会要求签署创意许可协议,从而不受科学原理的限制进行自由创作。这会导致不准确的科学事实融入电影故事,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种与科学接触的形式。无论融入电影里的科学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的,都有可能以科学的想法激发观众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参与更为广泛的科学讨论,这是非常宝贵的。
未证实的科学理论也会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不论一个电影是否与科学相关,创作技巧或策略都是重大的挑战。一个电影最吸引人的是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情节,而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推动故事的发展。以往传统经典电影中,主人公会经历利益冲突、斗争或其他挑战,引发观众感情上的共鸣。然而在这些电影中,科学并没有成为表达的主题,科学只是呈现为电影中某些先进的设备,促使电影产生戏剧性冲突,让观众产生更强的视觉享受。但在今天,只有将科学融入电影故事的情节中,电影才有可能引人入胜,从而也能促进科学的传播。
人的大脑会对故事产生强烈的渴望,并对结局非常好奇。电影创作者的职责就是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的渴望,使这一过程成为诱发生物学上“超常刺激”或增强刺激感的艺术设计。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储存那些带有强烈情感的信息。因此,与其简单地“传播”科学信息给观众,不如把要传递的科学信息融入情感中,这样观众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科学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使科学更接近公众。因此,观众要求科幻小说家的创作更加科学,同时要求电影更接近科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如果为了剧情的需要,观众也愿意原谅科幻电影中某些不准确的情节。例如,电影《火星救援》中主角马特·达蒙在火星的大风中受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火星稀薄的大气层不会形成风,但这并不影响《火星救援》大受欢迎。
对于一些还未完全证实的科学理论,将它融入电影还会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例如,基于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黑洞理论”的电影《星际穿越》,主要讲述了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太空旅行的极限,在广袤的宇宙中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
在这一方面,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了“科学与娱乐交流”项目,将娱乐界人士与科学家联系起来,利用新的技术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创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电影《阿凡达》就是科学家利用新开发的视觉技术,帮助电影导演创建了一个虚幻的“潘多拉”星球。
寻找科学探索中的冲突、高潮和解决
美国还出现了针对科幻电影的影评脱口秀节目,这类节目会挑选《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样的科幻电影,邀请一些科学家作为嘉宾对其中的科学技术进行介绍并与现场观众讨论。
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就是利用叙事、拍摄角度和人物互动的技巧,吸引人们进入电影故事。实际上,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有故事,而且是个人或团队在一个难题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如果问科学家这一连串问题——“这个故事会有惊喜吗?为了得到这些结果,你付出了什么?这些发现如何改变别人的生活,是更好还是更坏?谁将会投资于这项研究?它会怎样影响历史、现状和结果呢?”那么,答案其实已经与标准电影情节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冲突、高潮和解决一一对应,而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关键问题是“这个人想要什么”和“他们如何去得到它”,而科学难题的解决过程恰恰能回应这样的问题。
如果电影编剧能够依据这些因素来撰写这个故事,结果也许会很不一样,而从新的视角告诉公众一个探索未知的伟大故事,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