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打印”梦想
18.09.2015 16:37
本文来源: 教育局
热爱科研的“女汉子”
鲍一苓的父亲是电子工程师,耳濡目染间,令她与电子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妈妈说,鲍一苓小时候最喜欢在阳台、书房、冰箱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还常常向他们讲述一些科学小知识,每次去书店也总爱抱着科普读物,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动容。
进入大学后,鲍一苓又加入了学院的科技协会,在一堆工科男中,专注地写代码、调试电路、焊接电子元器件。她说,手拿电焊笔,把一个个元器件融入精妙的电路中;敲击键盘,将一个个字符汇合成缜密的代码,成了她每天最享受的事。
上课时,她永远坐在最前排;课余时间,她不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是泡在实验室做科研项目。室友说,大一到大三的所有双休日和暑假,鲍一苓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大三时,鲍一苓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权。在四天三夜的赛期里,身为队长的她带着队友们分秒必争,每天只睡3个小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参赛作品,入选全国奖项的评比。然而当进入复赛时,一名队友因赶赴美国参加交流项目而无法参赛,只剩下她和另一名队友。鲍一苓咬咬牙承担了更多的任务,积极面对比赛,最终,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只有两人参加综合评测的队伍,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比赛,更以绝对优势捧回了一等奖。
勇于拼搏的态度也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大一时,她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车载无线智能防盗系统”的研发获得成功;大二时,她承接了企业委托的“舵角指示系统”研发任务,独立完成了该项目全部软件的开发与调试,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获得中国船级社(简称CCS)质量认证。
“科研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带着光环的奖项与证书,而是内心的成长。从中,我体会到了充实的感觉,然后,做更好的自己。”鲍一苓这样概括做科研带给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永不言败的“多面人”
曾有人问鲍一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说,就是直面失败,学会从中汲取力量和经验,然后,比别人努力多一点,坚持久一点。
事实上,尽管她在科研领域收获了很多,但背后的失败和困难却更多。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她每天都要从繁忙的学习和实验室任务中再抽出时间自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编程语言。为了提高效率,她视思考和创新为学习进步的本源,不断修订自己的学习方法。于她而言,在本科期间所获得的学习能力远比获得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只要想到科研带给我的那种快乐和充实的感觉,我就又浑身充满了力量。”鲍一苓说。
正是看中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大一时,该校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徐铭恩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生物制造实验室团队。作为实验室里唯一的大一本科生,她利用一个暑假时间,学会了独立完成技术路线设计、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等。很快,她又出色地完成了徐铭恩布置的第一个课题实验,并接触到了实验室最核心的技术——细胞3D打印技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跟着徐铭恩团队一起参与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试验,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款可打印生物材料和活细胞的3D打印机。
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让鲍一苓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多地接触到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她开始尝试自己构思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期间,她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成功申请了2013年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基于细胞三维组装技术的肺癌模型构建”。之后的每个周末,她都一头栽进实验室,反复调整材料配比、修改打印模型……一年后,她完成了这项对本科生而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用细胞3D打印技术,开创出了一种新型的癌症药物筛选方法。
科研之余,学霸鲍一苓年年都以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级、校级一等奖学金。此外,她还热爱运动,每周都坚持体育锻炼,是学院排球队与网球队的主力队员。她还担任所在班级的班长和新生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每年都参与迎接新生的工作,毫无保留地与新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规划大学生活。她说,“将来我打算去国外深造,机会成熟时自主创业。面对未来,我相信继续朝着梦想奔跑,终将遇到最美的自己。”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8.09.2015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