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区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因而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路径助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体制,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中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把那些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抓在手上,不断激发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县域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振兴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从破解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着手,优化文化资源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调整、提升、优化县域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统一公平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特别是要自觉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互联网推动变革的巨大潜力,发挥好互联网在催生新创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县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理念、新动力。
科学规划,寻找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角度。县域文化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难以替代性。县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上依赖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要精准把握本地文化资源禀赋,深掘本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精品、铸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县域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当前,县域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散点分布、竞争力弱的情况,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和品牌优势。要合理定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制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逐渐建立起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重龙头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扎堆”效应,龙头项目能够聚合多种品牌,连接多种业态,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园区、项目、企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确定重点文化产业种类、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建设重大文化项目,发挥“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发展”的作用,从整体上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完善政策,构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支撑。近年来,我国支持文化产业政策频出,力度空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挖掘自身潜力,又必须通过政策的有效支撑实现质的突破。各地要有意识地用好用足用活文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地方要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力度,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扶持促进产业发展。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税收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应制定和落实所得税返还政策,对相关单位提供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咨询、培训、技术服务等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财政政策方面,加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优势、潜力性文化产业。金融政策方面,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设置包括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文化产权评估交易等在内的配套机制。
培育人才,激发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文化产业是知识、创意密集型产业,说到底,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靠一大批既懂文化又懂经营、既洞察社会又深谙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不畅、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县域文化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取得突破。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努力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分析决策能力、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指导发展的能力、开拓市场和吸纳社会资金的协调能力。积极探索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制定经营管理人才专项培训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在职教育。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发展。总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造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建设一套科学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政策。
作者:詹夏瑞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