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摸清城市的文化家底

29.01.2016  09:09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各项“素质”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又能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哪些支持?不同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又有哪些差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一些答案。

  科学把脉城市文化实力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或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文化之翼’的打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报告》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萧盈盈说。

  据介绍,此项研究历时两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文献研究,提出了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的“跑道模型”,设计了涵盖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文化交流要素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大量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多次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编写了《报告》。

  《报告》既有36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总体实力排名,也包括各城市的分项指标排名。《报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希望站在第三方的位置,用数据说话,通过整体上把脉全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城市文化政策、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对策思考,探寻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潜在空间和可行路径。

  36座城市“成绩”优劣显著

  《报告》显示,36个主要城市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差异较为明显。从综合排名上看,北京、上海、广州等10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竞争力综合得分位于前列,其中被人们称为“帝都”和“魔都”的北京与上海不仅在经济实力上领先,其文化优势也明显居于前列,远远高于紧随其后的深圳和广州。

  从地域方面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多处于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东部沿海经济带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普遍较高,中西部城市文化竞争力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较弱;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城市文化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相一致。

  “不同城市由于在历史文化底蕴、城市规模、人口等方面的差异,要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完善与创新。”萧盈盈表示,《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各省市的统计局以及各个部委的官方数据,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连续出版了5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但由于各个城市统计口径的差异,仍会有‘误差’。希望今后能把更多的城市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中。”萧盈盈说。

  北京建设“文化中心”需补短板

  《报告》显示,在一级指标下,北京在文化竞争力建设方面没有明显的短板,但在二级指标下,北京市在文化消费和城市综合这两项的得分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们总觉得北京拥有最好的文化设施,所以文化消费很强,但研究发现,北京与上海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北京在文化人才的吸引与稳定方面也需继续努力。”在范周看来,这些短板需补齐。

  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所在地——定福庄地区为例,国贸以东,一直到管庄,约有45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或大型县城,这里还有两所高校。“而这一区域却鲜有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公共文化资源相当稀缺。”范周认为,北京的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城市文化贫困现象普遍、文化发展战略缺乏差异化、城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城市文化人才缺乏……”萧盈盈坦言,这些都迫切呼唤着在城市发展规划将文化竞争力纳入战略考量,寻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方法、路径与模式,使之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