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乡愁、吟唱生活、传递梦想 打工诗人:生活被诗意感动
“在缺少阳光和泥土的城市里,老乡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在这个很美的城市里,我要痛快幸福地流泪”……这些诗句出自于工作在杭州的建筑工、装卸工、送水工、清洁工、保姆之手。这本收录了60位打工诗人的诗集《运河呵,我的母亲》打湿过多少人的眼!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在奔波劳累的打工生活之余,用粗糙的双手写下一串串诗意的文字,抒发乡愁、吟唱生活、传递梦想。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到来之际,记者特别关注了活跃在浙江大地上的打工诗人群体。在他们心中,诗歌之火一直未熄。
他们也渴望
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缝纫机能踩出诗歌、公交车上的喇叭也能鸣出诗歌、搬运场里的汗水同样能滴出美妙的诗歌……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加入到写诗行列。在绍兴、永康、台州、金华、湖州……散落在浙江各地的打工诗人,用生活写就的诗句,如同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
在绍兴,写得一手好诗的保安诗人麦秸,从陕北高原出来闯荡生活:“别看农民工终年为生计奔波/我们也渴望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渐渐地,工友们都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位诗人,麦秸公开发表的诗也常常被他们传阅:“我是一个没有地址的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走出了村庄/走出了牵肠……”
虽然身体被生活的琐碎束缚,但诗歌却可以让灵魂飞扬。因为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一个人的时候,他或她,忍不住想家,想梦中的情人,还有未来;从小喜欢文学的他或她,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写日记、写诗歌,记录自己和身边千万个打工者的生存故事。
“晨曦/朦胧的钱塘江畔/灯火阑珊的梦里/杭城已苏醒/拉开了晨曲的序幕……”早年四处打工的安徽人郭祥勤,如今成了杭州公交177路驾驶员,身份变了,但诗心依然,他愿意用这样深情的诗歌,开启诗意的一天。从地铁滨康路至陆家潭的20站路途,在这位“公交诗人”的眼中,一路都是风景。
“今天我没有喝醉/一杯又一杯/都是昨天的光阴/多少劳累/多少认真和艰辛/酿成这一杯/过了新春/又要把青春/往漂泊里追/为一生的美……”这些优美的诗句出自韩文建,来自河南、在富阳一家玩具厂打工的年轻人之手。他举债自费出版了一本名为《静思》的诗集。桐庐县梅蓉村的徐晟,则用多年来的打工积蓄,出版了诗集《晨和夜的节拍》。
也许,和众多农民工一样,打工诗人在建筑工地上做搬运、拌混凝土,干着最累的体力活。但诗就像音乐一样,是心灵、精神上的需要,表达对这个世界真实、善良、美好的向往。与传统诗人相比,打工诗人更多的是记录自身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诗,是一种真实的原始文本。他们在异乡的打工生活中,更需要精神上的阳光,民工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快乐和赞美之声,既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新方式。
闪光的句子
飞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不管在何处,只要你有所思,就可以落笔成文,或吟诵出来,那些闪光的句子会轻盈地飞入每一个热爱诗的人心中。
在宁波海曙区南苑街的一个修鞋铺,一盏刺眼的大灯下,一个瘦小的男子正在埋头修补着皮鞋,他的身边是一堆鞋子和修鞋的机器。
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双手布满老茧、行动还有些笨拙的修鞋匠,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四川南充农民唐以洪,念完高二就因家庭困难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活。他走向异乡,发现了诗歌之美:“异乡的雪/飘向屋顶树木/飘向远方/匆匆忙忙/仿佛一群急着赶路的人/飘在身上/我就感觉自己是一片硕大的/孤单的雪了/挪不动脚步……”20多年来,唐以洪辗转在全国各地打工,人老了,手上的茧也越结越厚了,唯一没变的是他的“诗歌梦”。如今,他的诗作频频在《诗刊》《星星》《打工族》等杂志发表。在新浪网上开设的诗作博客,访问量也达到46000多人次。
生命曾被诗歌浸润,生活也被诗意感动。在永康,诗歌的土壤则是面包的酵母——胡树彬是永康打工诗人群体中,荣获过“兄弟·康桥水郡”纯文学奖1万元现金奖励的诗人。在胡树彬的文学世界里,贵州家乡的民俗风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永远是主角,因为这些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写打工生活的《小师妹》《这个冬天不算冷》等诗歌相继在报刊上与读者见面。
眼下,越来越多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来到浙江打工,这些诗人被称为新一代的“打工诗人”。他们记录所见所闻,记录打工生活,身边的工友、眼前的山水、异乡的风情、生活的趣事悉数入诗。他们改变了传统诗人的形象,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在台州,有10个年轻人志趣相投,因诗结缘,时常以读书沙龙、在报刊推出专栏等形式切磋、展示诗艺,被称为“台州十友”。这个于2006年自发组建的民间诗歌群体,如今已走过11年。
美好的向往
生活中珍藏着远方
对生活的诗意渴求,在灵魂深处吟唱。
“台州十友”之一的李明亮,是从安徽宣州来的打工者,如今已成为浙江作协首个外来务工者签约作家,曾获2008年-2009年台州最具影响力青年人物、台州市第三届青年文学之星等多项荣誉,现在是路桥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人文路桥》丛书诗歌卷编辑。诗集《裸睡的民工》已被列入“浙江省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透过那一行行诗句,我们看到这些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栖身陋室的民工也有着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他们会在异乡捡拾遗漏在生活中的诗句,就如同在家乡的田地里捡拾麦穗一样?
这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家乡的遥望、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那些渗透着汗水和泪水的文字,总有一种别样的力量,打动读者。
这是因为,他们的诗作,踩在了诗歌的本原上。在诗歌创作多是无病呻吟的当下,他们的诗给人一种巨大的惊艳感,民工诗人回到了关心精神世界、关心时代生活的诗歌本原。诗歌带来的生活,就是回归淳朴,回归善良,回归真实。
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打工诗人承担了寄托乡愁的使命。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写诗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心灵得以诗意栖居。这些诗,洋溢着真挚的激情,散发着诗性的感染。
打工诗人麦秸这样描述他的希望:打工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全国有3亿多农民工,他们就像一棵棵进城的庄稼,打工生活可能是苍白、粗砺的,但他们的内心不应该荒芜、粗砺,希望社会各界能真切关注到打工者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渴望。
火热时代,诗在发现。诗歌,是打工诗人在大时代下对自己身份的认证,与心灵的对话。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认真聆听他们的诗,体味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劳动者本身就是真正的诗人。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一起来读打工者的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