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7月26日电(记者 邵燕飞 奚金燕 实习生 李倩倩)一汪灵湖如明镜般倒映山水,在光与影的梦幻交错中,勾勒出了一幅“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的泼墨山水图——浙江临海。
临海地处浙江沿海中部,森林覆盖率达64.2%,是国内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绿色,是临海发展之路上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临海坚持绿色发展,做好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的生态文章,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城乡环境的整体提升。
在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看来,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临海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产业变绿挥毫转型发展生态蓝图
走进临海医化园区,耳畔鸟鸣清脆,花丛中时隐时现的彩蝶翩然起舞,仿佛在述说着这方土地绿色发展的佳话。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园区,尤其是刚起步的时候。”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管委会主任周先忠告诉记者,现代医药是临海主导产业之一,但在很多人眼中却是污染的代名词,临海医化园区也不例外。在十几年前,临海医化园区重发展轻环保,企业入园门槛低,出现了企业乱排“三废”的情况。
但在众多投资者眼中,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浙江也正加快脚步,实现从医药大省到医药强省的跨越发展。一个需要面对的事实是,医药产业需要发展,但如何在生态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呢?
2012年,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试点示范园区,并被确定为浙江省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临海市委市政府也抓住机遇,作出打造“绿色药都”的战略部署。
为打好“绿色”牌,该园区严格入园标准,对一般的中间体拒之门外;对环境影响大、污染重、能耗高的敏感物料限制使用;对已上马的项目,编制“一厂一策”方案,淘汰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老产品。与此同时,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向制剂产品延伸和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及项目。
“从传统医化产业到现代医化产业的转变必须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污染做到最大的减量化。”周先忠告诉记者,为了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该园区推进近3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减少污染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临海医化园区脱掉了“污染产业”这顶黑帽子,已然走上了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密闭化、操作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医药制造模式之路。
生态工业有了成效,生态农业自然也不能落下。作为中国无核蜜橘之乡、名茶之乡、西蓝花之乡和杨梅之乡的临海,近年来,坚持以“两区三化”建设为抓手,重点做强绿色精品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积极构建市、镇两级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确保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统防统治;深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据介绍,2012-2015年间,临海共认证绿色食品36个、无公害农产品15个,新增浙江名牌产品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6件。
“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的转型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柯昕野表示,坚持绿色发展意味着要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坚持生态发展,努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绿”变“富”无烟产业焕发无限生机
走在临海的城市和乡间,入目之处皆是绿树鲜花,俨然春景归来。在临海人的精心浇灌下,一朵皎洁而饱满的美丽经济之花正在徐徐绽放。
在距离临海市中心35公里的河头镇羊岩山上,游人正在采茶女的指引下体验动手采茶的乐趣。
40多年前,在浙江省劳模朱立华的带领下,羊岩山的村民开始开荒种茶。40多年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羊岩山茶场被誉为“中国美丽田园”,所产的“羊岩勾青”也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
行走在茶园间,采茶女的山歌在空中回荡,与远处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动态美景图。
近年来,羊岩山茶场依托高山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大力挖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与旅游企业联手,按照“羊岩、养眼、养颜”的生态景区建设目标,投资兴建了集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青少年科普教育和茶叶加工等为一体的体验式基地,引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绿水青山孕育出绿色文化,绿色文化助推绿色发展。”柯昕野表示,河头镇羊岩山茶场只是临海将“绿”变成产业的一方缩影。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临海衍生出独特的绿色文化,吸引着各方人士前来投资,为临海的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视协微电影委员会副秘书长、绿色文化国际•青年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执行主席王永华就是其中一位。10年前,初到临海的他就被临海的山水给迷住了,10年来,他相继拍摄了5部以临海为主题的微电影,并促成了绿色文化国际•青年微电影艺术节落户临海。
“临海是一个绿色城市,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艺术节的主旨‘绿色文化’非常契合。”王永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的落户,让临海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临海。
“我们要重点培育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无烟工业。”柯昕野表示,要助推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让“千年古城、更忆临海”的品牌更加响亮。
绿色发展筑就古城诗意生活
柯昕野认为,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生态资源,提升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坚持山、水、城融合,把城市作为花园来打造,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湖的精致和城的大气。”
近年来,临海始终把绿色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多层次、全方位地加以推进,努力打造宜居的美丽家园。
沿着江滨路,走到临海大桥下,一条红色的步行道沿灵江岸旁延展开来——这就是临海的城市绿道。傍晚时分,在夕阳的照耀下,散步的老人、玩耍的孩童、牵着手的情侣都被罩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轻纱。
“这里以前是垃圾场,臭气熏天,现在改成公园,建了绿道,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地方!”55岁的刘建良(化名)就住在江滨路上,对于家门口的改变,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近年来,临海持续开展城市创建活动,铁腕推进“五水共治”,岸上岸下齐抓,开展河岸复绿,打造“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生动景观;深入实施“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以拆促改、以改带拆,拆出发展空间,改出美丽环境。数十年磨一剑,如今的临海相继入选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绿色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绿色生活上,这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柯昕野表示,生活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理念也不能落下。
据介绍,临海在弘扬绿色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环保活动,宣传生态理念,让城乡居民在乐享“生态福利”的同时,将绿色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临海市市民王海鑫(化名)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公共交通方式不方便,自己平时出行都喜欢自驾。如今,临海倡导低碳出行,优先发展城乡公交,营造了绿色畅通文明的出行环境。
“现在,我们家门口就有公交站,上下班5分钟就到了,比开车方便多了,又省钱。”王海鑫说道。
“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成就美好未来。”柯昕野表示,要将临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实际行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发展的临海样板。
一江绿水迢迢东去,两岸青山绵延不绝,如今的临海正以“绿”为底色,在生态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