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浙江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08.08.2018  12:31

  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已然成为浙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在新时期,浙江吹响新的号角,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猎猎战旗已经在各地迎风飘扬。这是浙江严格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求的重要抓手,这是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时代使命。
  俯瞰浙江,从海绵城市点到面的示范引领建设,到提炼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先进发展理念;从城镇污水治理的提标改造,到生产生活方式质的飞跃;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全覆盖,到长久运维管理的智能化、全方位效率提升……生态治水深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浙江积极做好生态文章,高标准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干和担当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以实际行动满足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铺就了属于这方水土的民生底色,让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更增添了民生温度。
            高站位布局海绵城市  让城市自然“会呼吸”
  2016年起,浙江省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及有条件实施的新开工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20年,设区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设区市和县级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目前浙江省已形成“国家级试点建设快速推进、省级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和城镇有机更新建设的发展思路。
  就像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所言,海绵城市建设不应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应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
  “我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在某个区域内实施海绵技术,也绝不是要把城市刨个底朝天、把杭州市变成大工地。”杭州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我们的思路是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五水共治’、城中村改造、河道综保工程、地块开发、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建筑、小区、道路、公园、河道绿带等各个领域项目中推广海绵技术,实现‘海绵+’的叠加优势效应。”
  据悉,之江水泥厂工业遗址公园将应用海绵技术,即运用系统化全园覆盖式的蓄排水手法,结合生态绿地打造新型海绵公园,成为滨江区乃至杭州市首个结合工业的建筑改造。
  “公园主要采用了生态型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以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措施,同时构建包括源头减排系统、排水蓄水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在内的完整‘海绵体系’,预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89%,使公园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冲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弹性’。”项目负责人透露道,目前该公园正在施工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据统计,今年杭州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将完成100个重点海绵项目,并且将在全工程项目领域、全市域范围内继续铺开海绵城市建设。
  而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的宁波市,在今年3月也传来了喜讯,这里成功建成了宁波市首个海绵城市公园项目——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景观设计总面积约35057平方米。据介绍,该公园项目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减小径流污染,通过利用生态型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等方式,经过绿地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一部分“较干净水”补给地下,减少市政管网的压力,提高雨水的利用,不仅使绿地内降水不外排,同时吸纳周边道路雨水径流、减少面源污染,美化城市的“面子”。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海绵体’,用生态‘溶解’城市,打破原来铁板一块的‘水泥大饼’,让雨水在都市中也能够有序迁徙。”浙江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总结道,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减轻热岛效应,还能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结合自身特点,浙江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譬如,宁波、嘉兴、温岭等试点城市成片全域化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嘉兴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上实现“六个管”,通过“落实制度规章、加强监督检查、采取现代技术、突出关键环节、创新机制方法、发动群众参与”六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宁波的“慈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被列入住建部编写的《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出版;温岭市东部新区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将地块的海绵建设作为企业进入园区的准入条件之一。
  如今的城市建设,需要适当地有意识地“留白增绿”,为城市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凝聚共识,上升成为一种城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发展理念。目前,省建设厅、财政厅、水利厅已联合启动了全省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县(市、区)评选工作,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强化示范引领。各地充分利用城中村改造等城区成片改造机会,把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纳入规划设计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针对现有问题与群众诉求,做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用超前的发展目光审时度势、统筹管理,再造一个个“会呼吸”的海绵单元。
            高标准巩固治污成果  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96个,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4万吨/日,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4.1万公里。到2020年,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建制镇实现污水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形成收集、处理和排放相互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达到92%以上,建制镇达到70%以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果把生态系统比作人的肌体,污水处理厂就是“肾脏”。分布在城镇每一角落的污水处理厂,净化着支撑城市得以运转的水体,为大自然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浙江,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即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勾勒出“美丽河湖”的宜人画卷。
  2017年以来,宁波市北仑区全面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共实施建设项目352个,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全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污水处理网络,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38公里,污水处理厂5家,污水处理能力近50万吨/日,再生水回用供水能力10万吨/日。初步实现治水工作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而北仑只是浙江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参与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中去。绍兴市越城区全面开展古城“污水零直排” 改造,金华义乌市深入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建设……许多地方先行先试的经验都极具借鉴和指导意义,为今后“污水零直排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升上,浙江一直不断自我加压,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轮的提升,这不仅是对污水处理技术的卓越追求,也是我们对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更好承诺。”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新时期,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我们一直在路上。”
  截至2017年底,全省未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了提标改造工程,今年年初全面执行一级A标准。宁波、金华、台州等地根据自身治水需要,从2015年开始,部分污水处理厂已探索实施更高标准的提标改造,出水水质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省计划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2万吨/日以上;计划启动100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技术改造。
  在宁波市南区污水处理厂,厂区周边已是高楼林立,新建小区聚集。厂区里到处可见绿色草木,环境洁净,也没有异味。特别是办公大楼前的一个池塘,池水清冽,睡莲盛开,锦鲤嬉戏其间。“这是去污后的再生水回用。”市供排水集团人员解释道。这里不仅采用了生物反应池,同时对其处理过程散发的臭气做了密闭处理,并在池子上方种植大片草地,用以吸收消化异味。
  浙江,深入实施国家和省“水十条”决策部署,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快设施建设等举措来进一步提升全省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城镇污水处理,不仅需要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集约、从绿色消费方式的培养上着手,还要从资源开发利用、消耗消费上进行源头治理,要从根本上真正转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唯有根本上的转型升级,才能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高效率提升运维管理  助推河湖长治久“清”
  目前,浙江省农村污水日处理量约120万吨,行政村覆盖率约90%,受益农户覆盖率达74%。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已有20456个治理村完成了接收运维,共计接收48968个设施,接收数量占2014~2016年建设计划总数的99.98%。到2020年至少完成50%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治理设施开展标准化运维。
  建得起,更要管得好。要让高标准高质量的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离不开长效运维管理。在浙江,运维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是当前的一项新工作。作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实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的省份,浙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方法和经验。
  为了规范和指引对于治理设施的运维管理,进一步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依法、有序开展,省建设厅积极立项,2018年《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条例》已列入省法制办二类项目,为配合该条例的制定,设立立法调研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要以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为导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湖州长兴,农村污水处理终端超过400个,涉及农户6.8万余户,加上里程长、管线密,如此庞大的污水处理体系如何正常运行?
  长兴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第三方运维,并结合站长制巡检来破解难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智能平台等高技术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运行。据了解,借助智能平台的实时监管,第三方运维机构只需20多位工程员就能掌控200多个处理终端的运行状况,实现集约化高效化管理。而污水处理终端站长则通过巡检,调动受益农户积极性参与日常监督,确保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长效化、常态化运维。长兴借鉴河长制经验,创新推出了污水处理终端站长制,通过县、镇、村级三级“站长制”规范化管理设施运维,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履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管理、保护主体责任,促进设施管理有人、管得住、管得好,全面推进运维管理效果,“三级站长制”的长兴经验也在浙江其他地方得到了学习和推广。
  与此同时,一场基于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管理为主的智能运维监管体系也正在浙江有序地开展起来。通过采用运行状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浙江在大力推广建立数字化服务网络系统和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基本完成了基础信息库的录入工作,省平台也已经基本完成,市、县平台的联网工作还在建设中。预计到今年10月底,浙江省将实现各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加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联动协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以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监测、监管等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