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司局长访谈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永续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还自然以和谐,给大地以生机,是历史赋予自然资源部的职责,也是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所承担的重任。作为自然资源部具体承担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司局负责人,周远波坦言,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大机遇、大环境。”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要解决哪些问题?坚持什么原则?如何开展工作?针对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
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实践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周远波从生态修复工作的历史背景谈起。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历史高度和战略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赋予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是自然资源部的全新职责。
他坦言,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
我国在生态方面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一些地区生态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目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非常阶段。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解决生态问题要求更强烈、期望值更高,已经步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阶段。
此次机构改革对全国生态保护修复进行战略性重构,由于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在法治体系、理论研究、政策架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和短板,工作整体上处于学习探索、实验实践的起步阶段。
“作为自然资源部具体承担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司局负责人,我们决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不折不扣落实部党组的部署要求,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主动作为,义无反顾地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实践者。”周远波说。
五个“坚持”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如何有的放矢,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得到修复,周远波认为,在工作原则和方向上,要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理论武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思想法宝、根本动力和行动指南,必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全部工作始终,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目标。
坚持国家立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国家安全,关系民族未来。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生态安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找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自然资源改革发展中的定位,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坚持转换创新。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紧紧把握部核心业务和司主要职能,促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的转换,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理念重塑、业务重构、力量重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事权、政府与市场关系,统筹工作总体规划,集成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大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梳理矛盾、清理“欠账”,深刻分析根源,树立底线思维,聚焦问题突出的区域、流域、海域,区分轻重缓急,坚持远近结合,突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和生态问题严重的重点区,组织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科学务实。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注重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有效性,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持实事求是,工作布局和工程安排要努力做到科学合理、技术可行、财力可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反对不计代价的政绩工程,杜绝华而不实的“盆景”项目。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周远波从基础调查、规划引领、激励机制、修复工程、监管责任等方面介绍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布局和安排。
加强基础调查,掌握生态家底。抓住国土“三调”契机,运用空天地立体调查监测技术成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调查国土空间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了解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动态变化情况,掌握我部全链条管理的土地、矿山、海域生态方面的现状,为科学保护、有效修复打好基础。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工作全局。通过制定规划,确定全国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统筹陆域海域、兼顾地上地下、协调时间空间,理顺体制机制,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按照保证生态安全功能、突出生态系统功能、兼顾生态景观功能的工作思路,着力编制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着手编制各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形成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
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激励机制。针对突出矛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争取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运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激励性政策,为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修复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从根本上破解资金瓶颈难题。通过探索建立区域、流域间生态补偿政策,体现区域间利益均衡机制和市场公平规则,调动地方政府和部门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激励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修复生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重大工程,落实修复任务。根据事权划分和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上下工作融合、部门资金整合、各方力量聚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在乡村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矿产集中开发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海岸海域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工程布局。
压实管理责任,力求综合效益。积极协调内部工作关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规划管控、用途管制、业务审批、实施监管、督察执法等全程管理中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变被动修复为主动保护,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防护。落实地方在项目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立项管理,保证其科学性;加强实施管理,保证其时效性;加强质量管理,保证其实效性;加强技术管理,保证其规范性;加强资金管理,保证其安全性。不断提高修复工程和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周远波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部党组部署要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破解难题,主动作为,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