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老人痴迷火柴盒贴画50年 集成“百科全书”
甘肃兰州居民陈炳退休后,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心爱的火花藏品的整理上,在他家里随处可以看见大大小小、手工制作的图册。其中,有关敦煌莫高窟的300余枚火花,更是披露了一些不多见的壁画精品,也不乏一些原创佳作。
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这个极富诗意的称呼出自于它的收藏迷们。最初仅作为火柴的商标用于流通。岁月流逝,火柴盒上的贴画突破了商标这一概念,其图案设计的选材也随之扩大,包罗万象,成为一种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收藏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陈炳搜集了世界各地的火花,国内早期的清代火花,在他那都能看得到,共超过17万枚。
“东西多了就得梳理、整理,这样一来也方便欣赏,更有利于把它们作为历史资料进行查阅。”陈炳翻开印有“敦煌飞天”形象的火花介绍说,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甘肃天水火柴厂率先将“飞天”图案用在了注册商标上。1966年制作了“纪念敦煌石窟建窟1600周年”一套12枚的火花,将“骏马”、“耕耘”、“野鹿”等内容在原壁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艺术加工,简洁生动。
陈炳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在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的十多年间,是敦煌艺术火花的鼎盛时期,全国有十几家火柴厂,相继以敦煌艺术为题材,精致印刷了很多成套火花。
江苏通燧火柴厂的“敦煌壁画”10枚套卡标火花,是将最有影响的原壁画局部直接印制在整个火柴盒上。“称得上是较为‘彻底’的敦煌壁画艺术火花。”陈炳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国内的火柴厂一度达到230多家,之后随着用火方式的改进,在八十年代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陈炳对火花的痴迷并没有因此减淡,去外地时一个不变的安排就是“搜集当地火花”,并且之前有几乎花光身上吃饭钱的经历。
谈及收藏火花的初衷,陈炳告诉记者,火花的题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天底下所有想让大家共享的东西都有体现,大到当时发生的大事件,小到“地震知识、讲卫生、藏书票、食品饮食、洗衣服、看电影、骑自行车、交通安全”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设计者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名的‘幕后英雄’,所以也成就了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
对于自己收藏的17万枚火花,陈炳没有一丝“偏心”,用于收藏的册子里排版讲究并配有详尽的背景介绍。接下来,他准备做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的火花整理,还思考着怎样将这段珍贵的文化艺术继续保护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