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文化派驻团”提升乡镇文化站效能
8月15日,记者走进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综合文化站,只听得一曲民乐《采茶舞曲》从楼上传来,犹如盛夏里吹来的一阵凉风,顿觉心旷神怡。据该街道文化派驻团的文化顾问黄胜利介绍,这是2015年8月成立的娄桥笙台艺社在排练节目,这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团队,还是该区的三星级团队,今年上半年已被群众网上点单演出近10场。
据了解,今年初,瓯海区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启动“文化派驻团”项目,为辖区每个镇街派驻一个文化派驻团,指导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培训及社团组建,有效建立了以“文化部门为牵头、镇街为主体、第三方为补充”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三个“1”激活“6”个有
瓯海区在各镇街实施的文化派驻团项目内容涵盖了“三个1”,即聘任当地1位文化名人或乡贤担任基层文化顾问,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基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全区文化系统范围内选择1名骨干担任文化派驻团团长,全面负责文化派驻团的计划制定、方案实施等各种事宜;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第三方机构向社会公开招聘1名具有文艺特长和文化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的文化派驻员,负责联系镇街文化活动的具体事务。
瓯海区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打造“15分钟文化圈”,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全区各镇街综合文化站组织的文化活动较具地方特色,赢得了不俗口碑,但往往活动一结束就人去楼空,镇街综合文化站内人气始终不高。如今,文化派驻团项目落地后,瓯海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真正具备了6个“有”,即有阵地、有经费、有队伍、有机制、有活动、有效果。
8月14日晚,一场 “我们的时光·流行之声——朝尚乐队演唱会”在潘桥街道潘北社区精彩开唱,这支由模具师、培训师、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群众组成的草根乐队成立不久,队员们都热爱音乐,一直利用空闲时间学习音乐。而潘桥街道综合文化站有时候更是忙得马不停蹄,比如上午有硬笔书法培训班,下午是手鼓培训班,晚上又安排村歌合唱排练,但无论是文化派驻员还是街道文化干部,大伙儿忙得很开心。
文化派驻团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优质文化资源全方位下沉服务,同时让原先基层文化活动的“随意式”变成了“常态化”。据统计,文化派驻团下派以来,瓯海区共举办公益培训45期460余场,内容涉及20多个艺术文化门类,名额供不应求,惠及万余人。
记者了解到,瓯海各基层文化站点的文化服务目前主要为两种,一是承接自“瓯海文化”惠民服务微信平台的群众点单,二是来自区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举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文化活动,全区14个文化派驻团积极开展前期调研,摸清当地群众文化需求,然后制定并开展公益培训课程,实现了文化活动精细化按需供给。
与此同时,区文化主管部门还鼓励文化派驻员积极创课。如娄桥街道综合文化站开设的“儿童能力培养”公益课程、梧田街道综合文化站开设的少儿硬笔书法公益培训课、茶山街道综合文化站举办的朗读活动等,都是由文化派驻员开办并担任导师的课程,颇受孩子们追捧。
为充分联结全区各文化阵地,文化派驻团要求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村)民中心、精品农家书屋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按月提交工作计划和方案,由文化部门牵头制定总月度文化活动计划,统筹派送文化服务,实现了文化服务模式由“单打”到“联动”的转变,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高、分配更均、受益更广。如当地远近闻名的侨乡丽岙,暑期里有许多华侨子女回国探亲,为让小华侨们亲近民族文化,丽岙街道利用各个文化阵地不但开展声乐、瑜伽、手工等公益培训,还由文化站特邀名师开办围棋、米塑等传统文化项目公益课,堂堂课人员爆满,报名之火爆超乎想象。
据介绍,自瓯海区开展第三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以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创建成果颇丰,示范效应日显。而在基层,一方面不少阵地缺乏活动,效能不高;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业余文化队伍缺少固定的活动场所,供需错位。所以,当地以文化派驻团定点、定人、定时开展活动的形式,使群众需求和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对接,有效提增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