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人才强区”亮出好成绩
在日前举办的全球“海归创业杯”温州对接会上,由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澳大利亚卫生与医学院的“双院士”马修·布朗和温医大附一院院长周蒙滔共同领衔的精准医学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亮相。这是瓯海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温州全市含金量超高的“人才新政42条”,创新推行校地合作人才共引共享机制的结果。据悉,该区去年共吸引33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落地,新引进培养领军型人才37人,去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0项,率先跻身“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行列。
去年初,瓯海区委、区政府推出了全面、实用、大力度的“人才新政42条”,并紧紧围绕全区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针对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来瓯创业优先原则,讲求“实际、实用、实效、精准”,面向全球寻找引进重点行业领域的各类型人才。去年新引进培养领军型人才37人,其中院士1人、“国千”9人、“国万”2人、“省千”3人。同时引进第一批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33项,下达资助超1亿元,实际拨付经费4068.14万元,较上年增加8.3倍。
该区结合国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创新的新政策,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共引共享共养”机制,共筑“引才、用才、留才、富才”模式。通过与温州七大高校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和需求,一起“引才、用才、留才、富才”。
落户瓯海的高端人才,可以兼有“三种身份”,为三方提供服务,享受“三份待遇”——政府奖励补助、高校薪金待遇、企业收益报酬,形成了辖区政府、所在高校、创业企业三方联合引才、用才、留才的“校地合作共引共享共用机制”。通过人才在三大用人主体中核心地位的带动,打破三者之间的资源阻隔和交通壁垒,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有机互动、滚动提升的循环机制。去年,该区在引进丁春明、黄承哲、薛立新、张永平、陈智勇等为代表的“国千”“国万”“长江学者”层次的领军型人才的同时,还成功吸引长江学者“高会军”、3D打印专家史玉升等一批知名专家正式落地。目前,校地联动精准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多人,同时担任大学教授和企业老板的达63人。仅去年在温州市人才高交会上就签约37项,占全市一半。
正是该区不断集聚高端人才,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该区正在构建“1+1”产业人才支撑模式,即一个人才体系支撑一个细分行业发展的模式,鼓励针对某一重点行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的方式,组团式引进培育人才。通过人才集中创业,该区已经形成了生命健康中体外诊断方向、智能制造中工业机器人方向、新材料中柔性微型电池方向、信息经济中大数据应用方向的新兴产业雏形,吸引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落户95家。通过一批创新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研发智能锁、电子功能眼镜、定制鞋服等产品,推动了眼镜小镇、皮艺小镇、时尚制造小镇等平台建设,促进了锁具、眼镜、鞋服等传统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