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推进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位于瑞安市马屿镇净水村。为有效推进该馆的进一步发展,瑞安市文广新局立足部门职能,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将制度创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我国首个由非遗传承人创办的蓝夹缬博物馆,也是首个由农民合作社支持创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博物馆。2011年6月,瑞安市蓝夹缬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该馆被评为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技艺传承基地。
一、功能多样,集产学研于一体
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由省级蓝夹缬技艺传承人、瑞安市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河生个人集资建造。博物馆于2010年9月16日试开馆,2012年12月正式开馆,建馆至今已陆续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集蓝夹缬展览、展示、演示、靛青染料炼制于一体,年接待团体游客、学校学生13000多人,每年持续开展学术交流、观众互动、传承培训等多元活动。
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建筑面积达735平方米,设有炼制染坊、展示厅和管理房,集产学研于一体。博物馆分两层,一楼以生产制作演示为主,游客可以体验蓝夹缬制作工艺及靛青染料炼制操作过程等;二楼为展厅,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分为四个区,分别通过图文介绍和有关蓝夹缬工艺使用的工具、原料等实物展示,生动再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草麻披到棉布制衣,再到后来有了印花,以及印花内容的演变。在展厅里还可以看到不少明清时期的蓝夹缬印花布,上面印有百子图、南戏人物以及花鸟图案等。在展厅一角还辟有一个染坊的门面。据了解,该馆目前藏有1000多件实物展品,展品年代远至汉代,近至民国、当代。
二、经济创收,基本实现“以馆养馆”
把“非遗”项目转化为产品,借助市场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把有生命力的“非遗”进行创新,使之得到更好地保护。同时,利用“非遗”产品,致富当地村民。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不仅完整地传承了靛青种植、炼制及蓝花布产品制作一整套技艺,还和靛青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南板蓝根1000多亩,开发出多种有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创意保健产品,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基本实现“以馆养馆”,以生产性方式保障博物馆的正常运作。目前,该馆在售的文化旅游保健产品有由靛青根茎粉碎制成的南板蓝根凉茶包、用靛青染料染布制成的生态内衣裤、靛青炼制的靛蓝膏染料、可供家居和店铺装饰及收藏的蓝夹缬被面、具凉血清热解毒的青黛及靛蓝花产品等。
三、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保护作用
2014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一年的帮扶工作全面提升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发展能力,引导民办博物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帮扶工作通过提升该馆的展示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提升非遗传承保障水平,规范藏品管理等业务工作,加强文化产品开发与非遗培训,并实行两馆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使采成蓝夹缬博物馆成为浙江省民办博物馆中一个有亮点、有特色的博物馆,同时也使该馆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蓝夹缬一体化传统技艺项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初,蓝夹缬技艺传承人合作,重新研制了彩色夹缬印染技艺,经过3个多月试验,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调整后,终于成功试染出了彩色夹缬,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彩色夹缬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