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园·国际研学村:这里有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金华新闻网 3月23日消息 金华新闻网 记者 徐超 钟路
琐园,是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的一个传统村落,长得很好看,就像一把吉祥金锁。
琐园,是15个国家的国旗迎风摇曳的国际村,这里的叔叔阿姨,有很多外国孩子。
琐园有多老?大概440多岁。相传,村里的严氏子孙,都是汉代名士严子陵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迁居至至此,世代栖居。旌节石牌坊、严氏宗祠、永思堂……这里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琐园有多潮?有中英互译的指路牌,有不时可见的外国面孔,村里wifi覆盖,村民打开微信视频,就能和远隔重洋的外国朋友say hi~它上过哈佛大学教案,也在蒙古杂志露过脸,还被美国内华达州报、印度时报点赞。
琐园,究竟是有着一把怎样的钥匙,打开了传统和现代的门,又在中西方文化的心上,轻轻上了锁。
3月23日,记者跟随“知名网媒走进美丽金东”的采访团,来到琐园村,一睹究竟。
古建筑、世界元素、传统民俗
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从古色古香的长街路巷走进琐园,白墙黑瓦间,红灯笼迎接宾客。马头墙、青岩砖,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相机的咔嚓声在雨巷中响个不停。
忠恕堂里,正在编草鞋和制作铜钱八卦的村民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在亨会堂,记者们体验了打年糕、磨豆腐,吃上了热腾腾的红糖年糕和原汁原味的石磨豆浆;在非洲文化沙龙馆,古村落里的这番国际范让大家颇为惊叹;在严氏宗祠,澧浦民乐团为大家送上婺剧表演,聆听古村落里最古老的乐章。
严氏宗祠到务本堂,村民正在展示打年糕、磨豆腐、编草鞋、迎龙灯、讲道情、制作铜钱八卦等技艺,记者也亲自体验了一把,感受琐园浓郁的民俗气息。
在采访团的微信群和记者们的朋友圈里,不少记者“直播”了这次琐园之旅,迎来热烈围观。
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
琐园“家+”模式让村民多了很多洋孩子
如今在琐园村,到处还存留着海外学子生活过的印记。村民家中墙上挂着海外学子的留影;村口的大屏幕上,时不时播放着当时海外学子在这里生活的影像;务本堂的墙上还留着当时海外学子研学讨论时留下的手稿和图片……
在村支书严红星家里,他给大家展示“外国儿子”寄来的礼物:老挝的特色围巾和茶叶。他开心地说:“我这儿子很记挂我,常常微信聊天不说,还总给我寄礼物。他不久就要到贵州上大学,到时候我要去看看他。”一旁的村民严永红也说,他尝尝和远在英国“儿子”尼克进行微信视频聊天。
2015年6月22日,“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首季活动在琐园启幕,来自14个国家25所高校的海外学子走进琐园村,开启了一段为期21天的金华古村落体验之旅。
当种族的差别,文化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年龄的鸿沟碰撞在一起,该如何化解?答案是,融进“家”里。
“关上家门是星级酒店,打开家门是温馨家庭,走出家门时乡野生活”。严红星说,村民其实是像招待亲戚朋友一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家+”模式,让古村落里家家都能是酒店、餐馆和便利店。在这里,古村落的居民不用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当有客人来时,家里有空余房间就可以提供住宿;家里有一些游客必需品的,可以变成便利店;家里能提供餐饮的,又可以成为餐馆,游客敲敲门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农家饭菜。
短短21天,海外学子和住家叔叔、住家阿姨们建立了深厚情谊,称呼也从叔叔阿姨,变成了爸爸妈妈。
国际研学文化村,成为各国学子的第二课堂
琐园村历经400多年沧桑,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建造精良的建筑,还有璀璨的民俗文化。
这里的民俗文化,也曾给海外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他们把金华故事带回故乡,带到世界。
美国学子中有位知名旅游博客博主,她写的金华旅游故事引起热烈点赞;德国的学生以“从老外到老乡”为主题在大学内推介金华;印度的参与者在《印度时报》等报刊杂志上连发7篇文章从历史、文化、产业、民俗、旅游等多角度介绍金华;美国学者促成金华古村落走进哈佛大学教案……
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研学交流氛围已形成。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琐园村已经和浙师大、金职院等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鼓励这些高校的外国学子将本国特色文化长期、常态化地在琐园展示,让“国际特色”在琐园常驻,使之真正成为各国学子的第二课堂。
不到一年时间,琐园已经接待了来自杭州、上海、温州、香港、台湾等多个学校的留学生团队,浙师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更是把课堂搬到了琐园村,让留学生们体验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项目,了解中国文化的根。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金东区旅游局与琐园村举办了“琐园·非洲风情节”。非洲歌舞秀、非洲美食宴、中非篮球赛等外国特色的精彩活动,与编草鞋、打年糕、磨豆腐、唱道情、迎龙灯等中国传统民俗活动齐聚琐园,7天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今天,在琐园村非洲风情馆,记者通过照片,看到了当时的热闹景象,还见到了各色非洲风情的藏品。据了解,接下来,琐园还将根据古村内民房特色建欧洲馆和东南亚馆,让游客在领略古村魅力的同时,感受异域风情。
如今,众多古村落使我市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古村落生态博物馆”。目前,在全市195个历史文化古村落中,已有106个发展古村落旅游,在以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郭洞村、俞源村、东阳卢宅、浦江郑宅“江南第一家”等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旅游产品基础上,今年新培育了金东琐园村、金华开发区寺平村等一批国际研学古村落基地。
如何保护?借助模式创新发力
古村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是“记得住的乡愁”,也是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种方式。
在金华,共有古村落104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24个。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兰溪诸葛八卦村,有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居地磐安榉溪村,有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宅村,有被誉为“民间故宫”的东阳卢宅村,有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武义郭洞村、俞源村。
更为可贵的,金华古村落是活着的古村落。百工之乡、木雕之乡、建筑之乡造就了金华古村落众多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室内外装饰;非遗之乡,金华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30个。从技艺传承到文化沿袭,从家风家训到民俗风俗,先民的血液依旧在古村里流淌,各具特色的活着的古村落,使金华成为一座独具魅力的“古村落生态博物馆”。
如何保护利用古村落?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
金华还有诸多独特的创新模式。磐安县编制了全省第一个县域《特色文化村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其他县(市、区)也在美丽乡村规划中设专门章节进行阐述。同时,在全国首推历史建筑认养保护模式,大力推行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模式、古村落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模式,在100个村落收集整理历史文化故事。当然,“家+”模式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来源: 金华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敏)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