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理念搭配现代技术 浙江德清农业打“生态”牌

01.12.2014  19:32

  中新浙江网12月1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王晓婕)“传统农业系统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应该吸取有利的部分,与现代技术结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在浙江德清县钟管镇首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节上,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兆骞建议到。

  为了保护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钟管镇拨出50万元基金,包括新建农业文化博物馆等,既保护传统农耕模式,又延续农耕文化。

  钟管镇是农业大镇,多年来打造了清溪大米、花鳖等一批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仅2013年,钟管镇农民纯收入达2.1万元以上。

  这批绿色农产品的诞生,和钟管镇沿用生态农业系统的悠久历史分不开。

  1981年起,浙江农业大学农学、土壤等8个专业的30多位专家,在钟管镇干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乡为单位的基地,研究建设生态农业。其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模式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生态农业中处于前列。

  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循环生态系统,主要是在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在德清县政协专委会主任朱卫强眼里,这种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节约成本,不浪费资源,稻桑鱼畜都有对应关系,可以连在一起,组成平衡环保的系统。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系统,有机环保。”王兆骞认为这种传统模式的存在有其价值,“我了解到,南京无锡一直在研究太湖污染的原因,多年来得出的结论是应回到传统的养殖模式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桑基鱼塘系统已经演变出稻鳖共生种养模式等。但从本质上来说,桑基鱼塘模式是其他模式产生的基础,多年后仍然可能演变成其他农业模式。

  “我认为应该借鉴传统农业理念,吸取有利的部分,与现代技术结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兆骞提到。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除了保护传统农耕模式,农耕文化的传承是另一重点。本次活动上,钟管镇公布了8位首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扫蚕花地》的唯一传承人娄金莲,蚕花剪纸人汤小娥、柳编达人施伟杰等。

  此外,钟管镇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推广农业文化,并投入50万元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包括新建博物馆等。“我们希望逐步形成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生态以及文化旅游。”钟管镇党委书记沈保梁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