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班主任 东阳中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

21.10.2015  11:10

  中新浙江网10月20日电(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吴国平)“我以前觉得老师挺严肃的,不敢接近,现在我却可以时常和老师谈心,有什么问题都会去问导师。”近日,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华店小学的一位学生这样说。自实施德育导师制以来,该校部分学生身上正悄悄发生着变化。除此以外,东阳市外国语学校、南马高中、巍山镇中、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中小学校相继进行了德育导师制的尝试和积极探索。

  近日,东阳市下发了《关于中小学进一步落实“德育导师制”工作的通知》,重申推进“德育导师制”工作。组建导师团,助力班主任

  东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班级德育导师团队由首席导师和导师组成。首席导师一般由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一般由1名至3名任课教师担任。由首席导师统筹协调,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一位导师结对多个学生。

  这种模式的实施,从原先的每班一个班主任,转为每个导师带十多名学生;从德育大多是主课班主任的活,到各科教师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蹲下身说话与学生交流

  小周就读于东阳市吴宁一校,8岁时,他的父亲不幸逝世,妈妈改嫁,小周只能跟着奶奶、爷爷过日子。10岁时他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为此和爷爷奶奶争吵,学校新来的班主任也束手无策。德育导师吕老师了解情况以后,经常邀他一起吃午餐,教导他一些生活常识,渐渐地,孩子远离了网络游戏。

  据介绍,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关爱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教师总动员面对面谈心

  “说实话,学校刚让兼任德育导师时,我很不愿意。可校长说,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这句话让我放下了所有顾虑。”东阳市吴宁一校德育导师吕佩芳说。该校在东阳市较早试点德育导师制,为了提高工作素养,吕佩芳连续3个学期参加脱产心理健康培训,每次至少去一个星期。

  为了推进实施“德育导师制”,东阳市教育部门建立了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东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各校要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条件。

  “在不断与‘问题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吕佩芳深有感触地说,担任德育导师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之道。

   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让每个老师参与,让每个学生得到关注,这是德育导师制的初衷。”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荣仁说。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残疾学生在成长路上均能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学校20名在职教师全部承担起德育导师的任务,每名导师有针对性地选定3至5名有特殊状况的学生作为指导对象。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东阳市聋哑学校从“全面了解、全程引导和全线联络”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指导工作。

  “实施德育导师制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这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王荣仁说,这也是他们推行“全员德育”的依据。

  下一步,该市将把落实“德育导师制”与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结合,与创新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结合,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结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