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成立民间环境违法犯罪信息收集队,队员身份保密 “第三只眼”盯防违法
发表时间:2016年6月8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
◆本报通讯员周洛嫣 记者晏利扬
私设暗管深夜偷排?违法窝点隐秘难寻?当前,在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下,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变得更加隐蔽,调查取证的难度与执法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最近,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环保局悄然出现了一支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民间信息收集队,成为环境执法的“第三只眼”。
“面对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的环境违法行为,我们要从原来的‘守’势转为主动‘攻击’。”瓯海区环保局局长凌晓敏告诉记者。
作为这一设想的最初建议者之一,凌晓敏说,在以往多次与公安合作办案的过程中,他发觉公安部门特勤人员的工作方式很值得借鉴,于是决定建立属于环保系统的信息搜查队伍,希望借此推动各镇街的居民都参与到全民环保行动中来,并壮大基层环保志愿者队伍。
此后,一群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环保热心人士在瓯海区环境监察大队的积极发动下,成立温州首支专门针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信息收集队,成为瓯海环保系统强有力的“编外”力量。
据瓯海区环境监察大队指导员陈海刚介绍,这支身份特殊的队伍主要负责非法窝点、重污染企业的线索搜集、日常跟踪、调查蹲点等工作。为保障队员的人身安全,所有身份信息不对外公开。这个大队特别在瓯海区7个环境管理所各设了一名联络员,负责与辖区内的信息收集员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培训等工作。
“队员的真实身份其实我也不知道,就像警匪片里演的那样,他们只认一个‘接头上司’,也就是我们在各个环保所设置的联络员。”陈海刚说。
据介绍,为调动队员积极性,瓯海区环保局还将信息搜集工作与有奖举报制度挂钩。根据瓯海区环保局下发的《瓯海区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凡举报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经环保部门调查核实的,最高奖励可达1万元。
4月初,瓯海区环保局特地向属地政府申请了30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信息收集队的举报奖励。
前不久,一名情报收集队员发现娄桥街道南村娄南街有一家企业涉嫌非法酸洗,但这家企业时常大门紧闭无法进入取证。这名队员坚持蹲守三天三夜,摸清企业违法生产规律后,将情况如实上报。
瓯海区环保、公安经过周密分析部署,在嫌疑企业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突袭打击,现场带走1名负责人和3名工人。经现场采样水质检测显示,这家企业排放废水中重金属总铬含量已超标3倍以上,构成污染环境罪,公安部门将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采访中,记者在瓯海区环保局办公楼的展示墙上,看到了一张“环境监察执法进度表”。
根据统计显示,一季度瓯海区环保局共移送公安案件8件、公安刑拘19人次、行政拘留1人次,取保13人次。而3月初信息搜查队正式成立之后,当月的刑拘人数就达到16人,创单月历史新高。这支以环境违法犯罪为核心打击对象的信息收集队,初见执法震慑力。
陈海刚表示,下一步,瓯海区环保局将尽可能布满环保“天眼”,让监督管理无处不在,让环境犯罪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