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科普很重要 叶贤满: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人人参与

14.08.2017  08:14

近几年,很多人出门前都会掏出手机查下AQI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看看PM2.5是否“爆表”。作为专门为环境做“体检”的环保工程师,叶贤满见证了环境监测由早先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炙手可热”的转变。自2007年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非科班出身的叶贤满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信条,干了十余年。

为杭州大气环境的研究

提供重要参考

这些年来,叶贤满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社会对环境监测事业关注的提高。“2012年之前环境好不好大家还不太上心,但自从PM2.5‘横空出世’后,不一样了。

这也与2012年国家出台环境监测新国标有关,PM2.5就是新增的三个监测项之一。”叶贤满说,原先国家“API指数”的监测项目有3个,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新的“AQI指数”则扩到了6个。

虽然PM2.5是新国标里的新面孔,但叶贤满及其团队早在2010年便开始对其进行探索,他通过整合多套排污数据库及其他统计资料,研究相关文献报道及模型计算的污染源排放因子,获得杭州各行业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了2010年杭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这份清单,叶贤满还分析出了杭州污染物排放的特征,例如从排放分担率来看,机动车尾气是最重要的排放源之一,对PM2.5的“贡献率”达27.1%;道路扬尘对PM10的“贡献率”高达44.6%;电厂锅炉对二氧化硫的“贡献率”达37.0%;畜禽养殖对氨气的“贡献率”为76.5%等,无疑为杭州大气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后,叶贤满参与到《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的编写,解析杭州环境空气中PM2.5的来源,对杭州氨气排放现状做调查,探究杭州大气灰霾成因、研究关键污染因子以及G20杭州峰会空气质量保障研究等。

希望能通过科普工作

让更多人投入环境治理

2014年,叶贤满由自动室调到总工办,从负责大气管治到跑去“治水”,但他从未停止科研的脚步,甚至在科研之余做起科普工作。

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跟数据打交道,认真审核每一份传回来的数据报告,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督促相关人员修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014年之前是环境空气的数据报告,数据一旦出站就是大家看到的AQI指数。”叶贤满说,会对从监测站“递交”上来的每一份数据严格把关,不让问题数据浑水摸鱼出站。

现在更多的是污染源水质监测报告,它是执法依据。”叶贤满说,目前全省都在打剿灭劣V类水硬战,他们也在实时关注与监督着“水情”。去年,叶贤满参与到G20杭州峰会保障的工作中,除了参与G20杭州峰会空气质量保障等相关工作,还参与钱塘江蓝藻增殖事件的处置中,由其负责的“环境监测科研青年突击队”在去年被评为“建功G20‘五水共治’优秀青年突击队”。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加入环保队伍,叶贤满以监测站为依托,引导中学生寒暑假来监测站开展实践“考察”,还走进大中小学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

叶贤满说,环境治理不能只靠科研,科普也很重要,环境保护事业是个值得人人参与,也是必须人人参与才能成功的事业。“希望能通过科普工作,让年轻一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而积极投入到大气治理、五水共治的环境治理工作中。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王郭君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