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小康社会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小康社会
6月22日5版
2015年环境日期间,浙江省杭州市环保局先后开展了“五水共治”打造“零直排区”、西湖蓝生态摄影、环保志愿服务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为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杭州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前提。当前,杭州市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牵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
■ 制度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杭州市先后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杭州”建设)委员会、市“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市大气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河长制”办公室等议事协调机构,组建环境和食品药品犯罪公安侦查队伍;建立生态文明形势分析会制度,开展“美丽杭州”专项督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推出生态文明建设最严举措。出台《关于杭州市打造环境监管最严格城市的意见》,深化公安环保联动执法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开展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试点。2014年,全市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008件,移送公安案件45件,刑拘64人;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年的第一周,市环保局会同江干区警方,打响了环境执法第一枪,一举端掉了12家违法染色加工窝点,行政拘留环境违法人员26人。之后,全市开出首张“按日计罚”单,对一家企业8天连罚共计33万。2015年1~5月,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77件,处罚金额1806余万元,刑事拘留40人,行政拘留37人。
加快生态文明立法进度。出台《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完成《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初稿编制,已经过两轮市级部门征求意见,并通过市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召开两次专家座谈会进行讨论研究,目前已完成条例草案的第七稿。
■ 试点先行,生态文明创建呈现新亮点
生态文明创建成果亮点纷呈。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意味着杭州市拥有了除西湖之外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荣升“双世遗”城市。此外,杭州市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验收,全市有8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市(区)验收或核查,同时建成118个国家级、131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
生态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一是深入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这项工程是全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经过4年时间,杭州通过实施这一工程,累计关停沿岸污染企业600余家,关停砂石码头207个,完成41个码头的生态化改造,修复江堤生态100余处,建成沿江两岸200米范围内生态景观示范带400余公里。从桐庐到富阳,从富阳到杭州,顺江而下,一幅新的“富春山居图”已徐徐展开。
二是“四边三化”工作深入推进。全市国省道公路可视范围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洁化、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整治公路边沿线垃圾、非公路标牌、违章建筑等污染点4170处,完成土建及绿化投资近17.7亿元,完成“四边”绿化1799公里,绿化面积2.21万余亩。铁路边拆除违章建筑5.05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347亩。完成农村河道整治451公里,山边治理面积超10万平方米。目前,第一阶段行动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空前。据统计,杭州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12个、市级森林公园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14%,位居省会、副省级城市之首。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55%。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升级,“杭派民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开发初见成效。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接近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0%以上。
湖泊保护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力推进国家良好湖泊保护工作,千岛湖作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成功入选国家重点支持湖泊名录。淳安县按照“秀水富民”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千岛湖综合保护工程,专门成立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背景站,千岛湖总体水质保持Ⅰ类,淳安县还入选首届“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 基于淳安县出色的湖泊保护工作,杭州市对其不再考核工业经济总量等GDP相关指标。
■ 改革攻坚,“四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五水共治”成效显著。一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清水治污”工作。目前,全市1845条镇街级以上河道全部建立“河长制”;2014年,全市共消灭垃圾河71条,总长460公里,整治黑臭河193条,总长665公里;完成84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21.28万户。
二是强势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十二五”以来累计关停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近500家,企业入园率达到72.4%,废水排放量较2010年削减39.3%,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45.6%、67.3%,区域产业布局得到不断优化,排污总量逐年下降。
三是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加强钱塘江、苕溪流域水源保护,关停搬迁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22家污染企业,整治关停温室甲鱼养殖场181万平方米。
四是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闲林水库基本建成,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城市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五气共治”深入推进。2014年,制定并实施《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大力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五气”整治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2014年,全市关停淘汰大气重污染企业近300家,淘汰小燃煤锅炉343台,12家水泥企业和33家热电企业的122台锅炉完成脱硝改造;杭钢转型、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有序推进。
二是狠抓机动车尾气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设立“低排放区”,开展环西湖环保行动,严禁高污染机动车进入环西湖核心区。2014年,淘汰(含转出)黄标车和老旧车9.5万辆,汽油油品在全省率先升至国Ⅴ标准,新能源汽车投运达9851辆。
三是大力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创建城区扬尘控制区400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人口密集区域的“扬尘控制区”目标建设。
四是深入推进有机废气治理工作。2014年完成143家炼化与化工行业有机废气(VOCs)治理,大量削减挥发性有机物。全年市区近4000家餐饮店和各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均已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以上城区为试点,开展了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在162家企业安装了164台设备,显著提升了油烟净化装置的正常使用率。此外,还建立完善了大气重污染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日前,杭州市召开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杭州市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
“治废攻坚”强势推进。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持续有序推进。目前,已开通生活垃圾清洁直运线路301条,天子岭厨余垃圾分选减量暨生化利用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推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九峰环境能源项目实施。完成长河化工退役厂区土壤污染治理。
“交通治堵”扎实推进。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建设,大力落实公交优先举措,建设公交都市,主城区公交分担率有新提高。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和城区限行政策,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程度改善明显,2014年与2013年相比,早高峰拥堵指数由5.5下降至4.6,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由5.0下降至4.2。
杭州市将始终围绕建设成为美丽中国样本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落实“三严三实”精神,敢于担当、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