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才能有所作为 浙江发布环保产业状况公报,标准监管倒逼产业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 3月24日 第9版
◆本报记者晏利扬
“浙江省环保及相关产业单位合计1754家,从业人员26万余人,销售收入1830余亿元……”浙江省环保厅前不久发布的《2013年浙江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显示,环保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环保产品、服务双双高速增长
与2011年相比,2013年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增长了28.8%,环境服务业收入增长了45.3%
记者从浙江省环保厅了解到,为全面、准确把握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2014年5月~11月,浙江省开展了2013年度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
为提高统计效率,浙江省环保厅还委托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开发了相关网络直报调查软件,使数据采集和审核上报均采用计算机网络平台。
根据统计结果,浙江省环保厅编制发布了《2013年浙江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浙江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环保及相关产业单位合计1754家,从业人员262254人,销售产值1658.61亿元,销售收入1837.07亿元,固定资产总额5124.15亿元,年利润总额132.68亿元。
其中,环保产品、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境服务业销售收入分别为323.11亿元、470.17亿元、862.91亿元和180.88亿元。在1754家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单位中,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单位1134家,占64.7%,兼业单位 620家,占35.3%。
“与2011年相比,2013年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增长了28.8%,环境服务业收入增长了45.3%,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省环保厅科技与合作处处长李晓伟说。
刺激潜在市场需求是高速发展动力所在
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和要求,加大治污倒逼力度,激发企业治污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李晓伟介绍,从统计结果来看,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呈现3个明显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占环保产业比重下降,环境保护产品、环保服务业
产值和占比大幅上升;二是产业优势集聚态势成形,杭州、宁波、绍兴等6个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元;三是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环境监测、大型电除尘、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仪器装备制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近年来,浙江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和要求,加大治污倒逼力度,极大激发了企业治污主动性,刺激了环保产业潜在的市场需求,是浙江省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李晓伟表示,除严格环境执法,在环境标准上,浙江也“苛求”最严。
浙江省在钱塘江流域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一级A排放标准,并实施制浆造纸等11个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浙江省环保厅历时3年调研起草,出台《生物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外,浙江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送审稿)》;开展了重点工业行业VOCS标准起草工作;完成《纺织染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
怎样抓住产业发展时机?
整合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打造示范产业聚集区,通过推行第三方治理发展环境服务业
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卢春中介绍说,浙江省视环保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1万亿元的目标。“环保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整合产业发展资源要素,促进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他说。
对此,浙江省环保厅为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组织编写《浙江先进适用环保技术汇编》、《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手册》。
同时,积极搭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平台,培育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环保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我们为绍兴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产业园区制订了发展规划,将其发展成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环保产业高新园区。”卢春中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内已有菲达集团、盾安集团等一批知名环保企业入驻。
卢春中表示,下一步,浙江将以国家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契机,重点发展环境服务业。除起草推进相关工作措施,推出一批优秀环保运营维护企业外,还将通过强化环境管理来推动第三方治理,重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管理第三方运维,在环境敏感区域和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中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同时,鼓励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形式,加快推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