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玩家“白菜价”搅动市场 杭州出租车接单量骤降七成

06.01.2016  07:10

    “你好,我是你刚刚呼到的司机。先告诉你一下哦,我开的是一辆出租车。”昨天下午,赵师傅拨通了记者的电话。半分钟前,记者通过“滴滴出行”打到了他的车。

    赵师傅是杭州外事旅游汽车集团(简称:外事集团)的出租车司机。昨天,他与同事组成的10人小分队,开着10辆接入“滴滴快车”平台的出租车上路营运了。

    这10辆出租车将在快车平台的运营模式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验。

    “试验期间,我们将对比价格、提升服务、调查乘客需求、核算营运成本。说到底,就是我们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为出租车司机和集团找一条新出路。”外事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杭州正式启动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以后,首次有传统出租车企业试水“互联网+”实验。相比改革初期之前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次的实验无疑要直接许多。

    “虽然前途未卜,但如果再不主动求变,我们或许只有等着被淘汰了。”外事集团董事长罗维奇在发车仪式上说。

     现状:杭州出租车接单量骤降七成

    这个冬天不太冷,但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来说,“冬日寒冷”。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2015年11月《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行月刊》(12月数据尚未统计完成)显示:同比2014年的数据,“杭州主城区出租车日均客运量”自2015年5月以来,就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且一蹶不振。

    记者统计了5家出租车公司12月的营业额情况。同比2014年12月的营业额,2015年12月的营业额的下降幅度,在30%左右。

    “2015年5月以后至今,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某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接单数骤减后,原本一辆出租车分白班、夜班的交替模式,逐渐变成了通班——一个人开一辆车,因为两个劳动力的投入,根本保证不了收入。

    生意持续难做,不少出租车司机开始退车。有人甚至甘愿被扣3万元的违约金,也坚持退车。因为再做下去也挣不到钱,感觉拖越久亏越多。

    9月份,改革意见颁布前后,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降低规费(份子钱)以便留住司机。

    12月份,改革正式启动后,公司向司机让利的幅度进一步加大。拿外事集团来说,规费普遍降低了20%左右,能直接让利给司机2000元左右。

    但“隆冬”显然没有过去。记者拿到的2015年12月份杭州主城区出租车接单量显示,同比2014年12月,接单量骤降70%左右。

    而综合对多家公司、数十位司机的调查显示,多数司机的月收入也从过去的6000元-7000元,骤降至如今的3000元-4000元。

     原因:互联网玩家的“白菜价”突袭

    时间回到2015年5月,我们可以发现,“寒冬”来临是有原因的。

    最显著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的新玩家在2015年5月发力了——5月13日,最低价每公里不足1元的“滴滴快车”上线。同期,滴滴的对手Uber也进入了新一轮烧钱补贴。两位互联网世界的新玩家,凭着雄厚的融资能力,一夜间让打车的人们享受到了白菜价。

    “现在看来,这场并非针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价格闪电战’,使传统出租车行业遭到了极大的打击。”杭州交通主管部门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

    凭借“白菜价”,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络约租车平台吸引了大批乘客。而另一方面,“白菜价”其实也并未持续太久时间,经过几轮调价,以及在高峰阶段加入的“动态加价”,“滴滴快车”的价格已逐渐接近出租车的运价。

     对策:接入快车平台寻找差距

    单纯论“价格劣势”来解释出租车行业的窘境,一定是不全面的。网约车还有其他优势:无需在路边等候、实时观察车辆到达的动态、使用电子钱包支付等。

    “外事集团要做的,就是要参与到网约车的运营中,看看差距在哪里,找到出路在哪里。”王吉副总经理告诉记者。

    事实上,杭州市早已意识到出租车行业互联网+的积极面。去年8月,杭州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名下有3000多辆出租车,占了杭州出租车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作杭州出租车业改革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确权”、“免经营权证使用费”、“同城同价”、“行业协会达成‘各公司向司机让利’共识”等举措后,杭州出租车行业改革已经触及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的阶段——外事集团接入快车平台,正是一个标志性举措。

    微议

    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

    其实,自网络约租车问世以来,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开。

    譬如国家层面和各地尚未颁布的网络约租车办法中,网约车的车辆构成还将维持现状吗?

    互联网公司是否会持续补贴低价的快车?这样的补贴是否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坐等疑问解开再行动吗?来不及的——一个三年中推出不下五种出行业务、数套分别针对司机与乘客奖惩机制的互联网产品,有什么理由不能打败一个封闭多年,内部还被复杂经营关系缠绕绑架的传统行业呢?

    找一条出路,听起来这句话多少显得有点悲壮。但在互联网打车呈现席卷之势的今天,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好在出租车行业自去年开始经历“隆冬”以来,杭州作为率先进行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城市,已经在“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等重大决策指导下行动起来。

    传统行业的经营关系理清了,晓得服务质量的重要了,然后愿意暂时搁置一些争议,主动去尝试自身与互联网+模式融合的N种可能。

    所以无论从哪点来看,外事集团试水“滴滴快车”,都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说不定,这10辆出租车,能撬动一个大行业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蔡怀光 文/摄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