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平:我是疯狂实验爱好者
科学松果会二维码
松果会讲师团又与大家见面啦。
这回,我们要介绍的讲师团成员,是一个1989年出生的帅气“大哥哥”,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笑起来露出两排闪亮亮的大白牙,笑声却是温柔动听。
他,就是娃哈哈国际学校的科学老师王瑞平,教授科学课虽不到两年,却已在科学教学领域小有名气。在杭州市上城区教研会上做讲座,还被聘为宁波大学教师培训客座讲师……提起科学,他有自己的“门道”。
放弃博士offer,看似是失去,实是收获
说起自己为什么当起了科学老师,王瑞平都要提一提他放弃博士offer的这段经历。
放弃读博深造,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惋惜,但是在王瑞平的眼里,这是打开另外一个窗户,开启全新人生的机会。
“2014年初,我快要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就收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博士录取通知书。”王瑞平说,除了offer,还有半额奖学金、免学费、500欧元补贴等奖励。不过,因为考虑到国内形势、家庭等原因,王瑞平的德国求学之旅最终没有成行,回到国内的他从“准博士”,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真老师”。
“听到孩子们甜甜地叫我王老师,心里感觉这个选择是做对了。”王瑞平的首次任教是在建兰中学,“把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教给孩子,也是另一种收获。”成为老师后,他感到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探索STEAM教育,既是后来者,也是先锋
“我们喜欢科学,却不喜欢科学课。”听到孩子们这样说,王瑞平的心里难受极了。如何让科学课变得有趣起来,成为了王瑞平授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读研的时候,一有时间我就泡在图书馆里阅读科普类的图书。”物理专业的王瑞平,养过几百只老鼠,组装过超级计算机,甚至研究过纳米材料、研究过癌症……王瑞平不愿在一门学科中闭门造车,把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的经历也成为了他“触电”STEAM教育的“敲门砖”。
STEAM这个词,这两年在教育界十分大热,简单来说,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教育。
2015年,王瑞平有幸到哈佛大学进修了STEAM教育,并在美国知名夏令营EXPLO实习。第二年就在EXPLO工作,担任STEAM课程助教一职。自从在美国接受了纯正的STEAM教育培训和体验后,王瑞平对STEAM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STEAM教育,是将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融合,以工程技术问题为主导,科学为主线,数学为工具,融入艺术与人文。”王瑞平放慢了语速,他强调,其中,注重学生体验,关注学生分享与交流是STEAM学科的精髓。“虽然我们属于后来者,开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要做STEAM教育的先锋。”
在学校的支持下,王瑞平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成立了“STEAM动手科学社团”,专门用STEAM教育理念设计课程,带领孩子们动起手来学习科学。
做疯狂的实验
更是做“疯狂”的自己
王瑞平最擅长的还是科学实验,这都是他业余时间积累的结果。
之前,他也给小“果冻”们上过名师户外课,教小“果冻”们制作过3D眼镜,这只不过是他所有“宝贝”里很小的一部分。在他的电脑里,还存储着大约40节课程,每一节课拿出来,王瑞平都能讲上大半天。
王瑞平的科学实验,稀奇古怪的不在少数,够“疯狂”的才够刺激。
“我们用锡纸和一次性塑料瓶做成莱顿瓶收集静电。”王瑞平指导孩子们用气球摩擦头发,把产生的静电导到锡纸上,十余次后,静电慢慢累积起来了。
“啪!”孩子们伸出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锡纸,酥麻的感觉从手指传递到大脑,整个人都惊颤了一下。
“还有一次,我把‘开水’浇在自己手上,把学生们吓坏了。”王瑞平说起来很轻松,因为手完全没有被烫伤,“孩子们看到的‘开水’其实是沸腾的酒精。酒精挥发性强,倒在手上会很快蒸发带走大量的热,被‘开水烫伤’的手感觉却是凉凉的。”
做了这么多“疯狂”的实验,王瑞平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更能通过“疯狂”实验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做勇于探索的自己,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思考,自己也能成为“科学达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汪丹萍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