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食品“保胃战”政协委员王强建议加强农产品安全科普

23.01.2016  12:53

   浙江在线杭州1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摄影/张迪 于诗奇 首席编辑/赵洁) 全民关注健康的时代,每当提及“农药残留”,人们总是“谈药色变”。农产品安全真的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糟糕?农产品中只要存在农药残留,就意味着它绝对不能吃?

  今天,浙江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杭州开幕。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强带来他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农产品安全科普,让更多的人能对农产品安全有更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打好这场全民“保胃战”。

   很多人对农产品安全关心“过度”了

  王强委员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当年海南“毒豇豆”的话题:他们曾经计算过,按照当时检测出的水胺硫磷(一种高毒农药)残留量的最大值,一个人每天要吃超过1公斤的“毒豇豆”,才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允许的标准。

  王强说,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讲某种农产品里面含有某种毒物残留,但往往忽视了三个因素:毒性如何,残留量有多少,人每天摄入量有多少。除非这三个因素都超标,否则人们不用过分担心。

  提到农药,人们首先想到“剧毒”等词汇。但实际上从专业角度讲,农药也分很多种。王强提到了一种被称为“农用喷淋油”的产品。尽管它被定义为农药,但在美国等地,这种从石油中蒸馏提成的产品还被允许用作烤面包的润滑油。

  “大家关心、重视农产品安全是好事情,政府也很重视这一方面。但是,我们总感觉有时候关心‘过度’了。”王强认为,许多时候因为大家对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情况不了解,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普及,甚至常常引起误会,所以“过度”关心并不是好事。

   浙江为了农产品安全也是“蛮拼”的

  提到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王强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产品质量合格率96.9%,浙江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

  这与我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密不可分。浙江在线记者从1月20日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浙江农业在过去3年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5%、7.2%,比全国提早7年实现了“零增长”。王强也认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下降,是我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到的原因之一。

  同时,浙江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还做了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工作。例如,农作物允许使用哪些农药,都要经过国家审批登记,而杨梅作为浙江特色农产品,相对于水稻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被称为“小作植物”,整个国家层面对杨梅产业研究并不多。

  哪些农药可以用?哪些农药不能用?浙江已经为此花费一两千万元,耗时三四年,才找出一小批适合杨梅种植的农药,并得到国家认可。“我们经过试验以后,如果发现某种农药确实是杨梅种植需要的,但用了之后对消费者有风险,我们也会建议禁用。”王强说,浙江开展这些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杨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建设“双高”农业强省需要破解农产品安全问题

  进入“十三五”,浙江农业发展也有崭新的目标。今后五年,全省将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简称“双高”农业强省)。无论是“高效生态”还是“绿色安全”,都需要破解农产品安全的问题。这也正是王强“十三五”期间关注和期待的。

  王强说,以前都是在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才进行抽检,如果发现不合格,为时已晚。现在浙江提倡风险评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甚至是农业生产开始前查找隐患,给“小作植物”试验适合的农药就属于风险评估。这样既能降低损失,也能保障安全。

  抓农产品安全,从源头抓起很重要。王强到基层指导农民生产,经常建议农民尽量不使用农药,即便使用农药,也尽量多使用生物农药或者矿物性源农药。这样才能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规模经营同样是破解农产品安全难题的方法之一。在王强看来,尽管我省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大量的分散经营。分散经营既不利于浙江农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也不利于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提高,还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