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青海玉树治多县孩子坐进浙江人援建的教室读书
治多县民族中学揭牌仪式
巴塘乡的安置房
□通讯员 李伊平 本报记者 黄淼君 文/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
震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我省红十字会捐款捐物的总量达到1.42亿元,排在全国第三。
据了解,我省社会各界通过红十字会系统向灾区捐献的款物主要用于建设玉树县巴塘乡铁力角村、上巴塘村和下巴塘村民房920户,治多县民族中学、吉尕小学和治多县立新乡中心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等项目。
一晃两年多过去,玉树重建的情况怎么样了?
8月底,本报记者跟随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企业捐赠代表,一起奔赴玉树,探访我省援建的项目。
灾区居民,住进免费保暖的安置房
傍晚6点多,经过一整天的跋涉,终于从杭州飞抵玉树。
一下飞机,远远看到两队当地居民,捧着洁白的哈达等在出口。一队是欢迎我们的,另一队是欢迎同机到达的民间爱心团体。
自从发生地震后,坐飞机到玉树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单位,所以玉树机场每天只有两班飞机。
当车子开进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时,漫天飞扬的尘土让人顿时感到,这里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灾后重建。
给我们开车的司机有个非常神气的汉族名字:王神。
王神指着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说:“这是我们以前的赛马场,我们这里已经三年没有举行赛马比赛了。等这里造好了,就又可以赛马了,每年这个时候可热闹了。”
在结古镇上行走,常常能看到新旧对比的奇特景象。
远远地,看到一幢尚未清理的被震坏的房子,这幢房子据说是当地以前最好的宾馆。但就在离这幢房子不到五十米,一幢新的宾馆已经拔地而起。
在公路的沿途,不断能看到成片的新房子,这些房子都是各地援建的,每套房子80平方米,由当地政府用全国各地的捐款建造起来,免费分给受灾居民使用。
恶劣气候,拖累工程进度
“造这些房子,不少援建人员开始都不适应呢,因为我们这里高原反应太厉害了。”治多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郭下说,浙江有不少木工到玉树来援建,一开始都不习惯这里的环境。
高原反应到底有多厉害?记者初到玉树就感受到了。
第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透不过气来,非常想吐。只好吃一颗安眠药,但踏实的睡眠没有如期而至,时不时会醒过来。
第二天早上,头痛欲裂。按照原定计划,要上到海拔4600多米的治多县去寻访我省援建的项目,为了缓解头痛只好吃散利痛。
白天散利痛、晚上安眠药,如此才习惯了当地的高海拔。同行的一共17人,有五人直接被高原反应撂倒,最严重的一个在当地医院挂了一天一夜的盐水。
和汶川地震不同,要到玉树搞重建,还要有强壮的体魄,来适应高原反应。
除了高原反应,玉树当地特殊的气候,也让全国各地来援建的人感到头痛。8月份的天气,晚上气温只有6摄氏度,白天还要穿着厚厚的冲锋衣。
当地人介绍,8月份只是当地寒冷的开始,进入10月份后,整个地面就起冻了,所以虽然已经震后两年,许多工程的进度快不起来。
当地最好的宾馆八一宾馆,还是一个板房宾馆,需要依靠柴油发电,没电就供不上水,在玉树的日子洗澡洗头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爱心名字,永刻石碑
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省援建的不少项目,陆续完工。
当我们走进玉树县下巴塘村时,看到了两块让我们感动的石碑:一块石碑上铭刻着我省部分爱心企业的名字,另一块石碑上铭刻着我省部分爱心人士的名字。
“濮文,他是一个民间炒股高手,每有大灾大难的时候,都会向红十字会捐款。李作虎,我省一名企业家,60多岁,地震前他儿子刚刚因为交通事故去世,他强忍悲痛,给灾民们送来捐款。倪雍厅,嘉兴红十字会志愿者,不但捐款,还积极参加各种爱心活动,也是当地无偿献血的积极分子……”浙江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高翔,指着爱心石碑上的名字,如数家珍,他非常感谢当地居民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这些爱心人士和企业。
下巴塘村的居民,在去年8月份天气转冷的时候,都住上了安置房。这些安置房的墙壁上,特别加了一层保温材料,这批安置房中相当一部分由我省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建造。
今年55岁的仁青才仁是下巴塘村的居民,在地震中,他失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自己的左腿也因为地震骨折,最让他心痛的是女儿,刚刚考上北京的大学,地震前夕回到家里,没想到在地震中丧生。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非常感谢你们浙江的好心人。我们现在已经住上了房子,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仁青才仁已经把安置房前面的空地围了起来,养了三头藏獒,等到下半年可以去配种赚钱,唯一幸存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地震中去世的儿子还留下了一个小孙子,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创伤正在逐步治愈。
洁白的哈达,感谢浙江好心人
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六个县,其中有三个县以“多”来命名,即称多县、治多县和杂多县。
当地人介绍,在藏语中,“多”是河流源头的意思,玉树州是三江源头,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在这个发源地,我省红十字会援建了治多县民族中学以及治多县立新乡中心卫生院(计生服务站)。
教育和卫生是民生之本,所以提到这两个援建项目,当地人都非常感谢我省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
当车子开进治多县民族中学的时候,学生们都穿着民族服装,脚上套着叮当作响的铃铛,手捧洁白的哈达,跳着舞唱着歌,欢迎我们。
今年年初,民族中学主体校舍和宿舍造好。2月,学生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目前,学校还剩部分配套设施没造好。
当地学校每年5月份会放虫假,专门让师生回家帮忙挖虫草,因为天寒地冻,虫草是当地的支柱性经济。6月份会再次开学,一直上到12月份,天寒地冻了,再次放假。8月份正是他们上学的日子。
卓玛是民族中学初二学生,今年二月份到学校读书。她说,地震前,学校只有两幢楼,现在不但有教学楼,还有生活楼和室内篮球场,让她感到非常幸福。
单尕是民族中学初三学生,家住在离民族中学不远的安置房内。虽然地震使他们搬离原来的地方,但是安置房和学校更近,每天上学他不用再翻山越岭。
治多县民族中学,由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医药、康恩贝集团、中天发展控股集团等爱心企业援建。这些企业代表挂着藏族学生送上的哈达,站在学校前留影,哈达上印着藏族八宝,代表着八种祝福。
希望他们的生活像格桑花,越来越幸福
当我们离开学校,行驶在回结古镇的山路上时,碰到一件令我们感到意外的事情。
在山路上,我们碰到三名小学生,这三名学生远远地看到我们后,立在原地,齐刷刷地向我们行了一个少先队员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谢援建人员。
“非常感谢浙江人民的爱心,玉树县发生地震后,我们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总额达到近26亿元,我们开展了92个项目,大多是民生项目,我们及时开通了捐款捐物信息平台,公开了每一笔爱心款物的去向。”青海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孙林说。
在下巴塘村走访当地受灾家庭的过程中,记者在尕玛伊昔的家门口看到了格桑花,白色、紫色的花朵开得异常热闹。格桑花在当地草原上非常多见,在当地有着幸福的寓意。
希望不久的将来,他们的生活能像格桑花一样,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