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奖学金”让教育有了分享的喜悦
转载自刘义杰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d51d80102w3ls.html
2月26日,浙江温岭的石桥头镇中学举行开学典礼,为上学期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猪肉作为奖学金,一等奖5斤,二等奖3斤。这是学校第三年发猪肉奖励学生,校长说,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家人分享喜悦。(2月28日《齐鲁晚报》)
奖学金发放起了猪肉,这让很多网友不能理解。分析其中原因,有人是看不上这几十块钱的东西,有人是觉得猪肉难登大雅之堂,其作为“奖学金”实在是不体面的事情。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分奖励意义十分具有价值,它打破了教育的思维定势,让教育有了分享的喜悦。
中小学的奖学金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意义的体现。毕竟一百两百块钱,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字,如今的学生春节压岁钱都动辄数百块,几十块、几百块的奖学金也就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了。从经济价值来说,猪肉奖学金就比金钱强多了,5斤猪肉,可以分给爷爷奶奶些,也可以做给爸妈吃,将自己的“奖学金”做成一桌饭餐,大家其乐融融,岂不令人艳羡。从中孩子明白了,荣誉在分享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而教育的本质来说,除了传授知识,不也是为了教会学生做人吗?而分享这一品质,正是人的重要美德之一,也是众多独生子女所缺乏的品质吗?
近些年来,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既然是素质教育,那么自然要有对等的奖励方式与之适应。在原先的奖励体系中,有奖状、奖金、学习用品等的奖励,也有让学生在大会上发言,甚至获得升学加分的奖励。但客观而言,这些奖励之中唯独缺乏分享的体现,其中,“万千宠爱”都是集学生一身,导致的结果如何呢?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钱学森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人的成长需要正向激励的反馈。这个奖励是什么,往往会决定个体的走向和格局。由此,在国外还有素质教育者的提倡看来,尽量避免物质的奖励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因此来国外,很少会因为成绩好坏奖励学生,其奖学金更多的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业经济负担而设置的。与此同时,人们喜欢通过夸赞、荣誉感、责任感等去鼓励学生,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东西恰恰是人格塑造所需要的品质。
在分享这一品质,恰恰也是学生的人格塑造所不可或缺的。在多子女家庭,父母会以孩子有责任心照顾弟弟妹妹,在玩耍和享用美食之时,懂得分享而夸奖孩子。如今情况下,孩子恰恰缺少了这一塑造分享品格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猪肉“奖学金”的分享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缺失。
面对猪肉“奖学金”,我们不应该感到别扭,应该细思冥想,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为什么,我们就想不到这么好的奖励方式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奖励方式的模式化与教条化,恰恰体现的是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教条化和模式化,而这些恰恰是应该打破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