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9月23日报道:我省审计报告“猛料”多

24.09.2015  12:55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为受害人提供“救命钱”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一年的使用率仅8.16%,多达24个市县全年“零业务”;“五水共治”大力保障水利建设,但全省共投资7.81亿元建成的23个污水处理厂却处于闲置状态……   

昨天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省审计厅厅长徐宇宁受省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2014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全省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今年审计力度空前:   

75家部门单位被点名通报   

审计报告,历来“猛料”众多。今年的审计报告通报的项目更丰富、内容更细,查处的违规金额也更多。   

根据报告,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全省审计系统共组织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3087个,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616份;查出违规金额45.8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5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456.36亿元。   

据了解,相比与往年,今年的审计报告加大了公开力度,不仅通报的次数多,还“指名道姓”,力度空前。比如,今年全省向社会公告616份审计结果,数量是去年的1.54倍。同时,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有75家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被一一点名通报。   

525件案件线索移送处理   

今年审计报告的另一亮点,是对审计移送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单列了一块内容,专门进行了分析统计。   

徐宇宁介绍,相较于法纪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具有常态化的特性,监督更具体、更直接。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全省审计系统共查出违规金额45.89亿元,是去年的1.66倍;向纪检、检察、公安等机关和部门移送案件线索525件,是去年的2.64倍;移送处理人员508人,是去年的3.19倍。移送处理落实事项157件,移送处理落实人员238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6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8人)。   

目前,有关部门已查处134人,其中8人被判刑、1人被批捕、80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0余人受到诫勉谈话、教育批评等,追缴非法所得及罚款等1937万元。   

五水共治”:   

23个污水处理厂闲置   

压减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推进“五水共治”,加大简政放权……过去的一年,这些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样也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以及重点民生领域,审计机关专门进行了审计,发现不少问题。   

如在“五水共治”中,全省有14个治水工程建设进度滞后,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其中嘉兴独山港排涝应急工程本应于2011年3月完工验收,但直至2015年上半年仍未完工;而建制镇的10个污水处理厂2个计划在2013年建成、8个计划在2014年建成,但截至2015年6月底均未建成。   

同样是“治污水”的问题,投资7.81亿元的23个污水处理厂,因管网配套不到位,处于闲置状态,合计14.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被浪费。   

与此同时,“五水共治”中的另一个问题也让人吃惊。一方面,全省为治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却大量沉淀。审计部门对杭州、温州、嘉兴等10个市调查发现,截至2014年底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结余高达18.20亿元。不少地方存在农田水利资金大量沉淀的同时,举债搞治水项目建设的情况。如2014年绍兴市本级“五水共治”相关项目共贷款2.19亿元,同期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结余2.96亿元。      

简政放权:   

有的还违规增设“门槛”   

简政放权,目的就是要把该放权的都放了。但审计中发现,仍有市县未按规定及时停办行政许可或取消行政许可审批前置条件,有的甚至违规增设行政许可审批前置条件。如有6个市的安监部门未按规定及时停办危险物品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认证;有3个市县的住建部门未按规定及时取消施工许可证审批有关前置条件;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监督审批时,增设缴纳安全防护及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证明的前置条件,金华市规划局在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增设规划技术指标预审报告的前置条件。   

在简政放权中,还存在部分中介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不彻底的现象,部门所属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机构业务上仍处于垄断地位。此次审计中发现,有6个市的21家政府审批部门涉及审批的中介服务事项,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相关部门的下属单位或控股企业承接,形成事实上的垄断。   

民生领域:逾8000万元医疗项目未按规定采购   

对关系民生的医疗服务行业,审计部门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6家省级公立医院进行专项审计发现,6家医院有59个项目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涉及采购金额8112万元;12个项目招标程序不规范、评标不公正甚至流于形式,涉及采购金额2058万元。审计抽查医药供应商向6家医院销售的65种、金额达6926万元的进口医用耗材,从进口报关到销售给医院,平均加价2.11倍,最高加价近16倍。   

而被称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救命钱”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却存在业务支出少、运行成本高、运行绩效低的情况。根据审计报告,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53个市县建立了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机构,实有工作人员96人,基金规模10.39亿元。2014年全省处理各类业务610件,有24个市县零业务。2014年基金收入2.58亿元,当年使用2104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16%,大量资金闲置。与此同时,从12家经费单独核算机构提供的数据看,2014年财政拨付的人均工作经费为7.57万元,加上人员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行费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