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何改造块状经济
05.05.2016 10:28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为此,需首先对浙江块状经济有一清晰认识。它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乡村,是以地方国企改制及其溢出人才创业为契机,以轻工制造某一行业或其中一环节中大量企业集聚为标志,以模仿加工与大规模生产、专业市场营销为盈利模式的一种经济形态。块状经济出现有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条件,有着创业者善于运用传统智慧来抓住商机闯荡商海的独特人文背景,而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如今,浙江仍有大量块状经济,形式上为工业功能小区、工业园区或开发区。
应看到,从2000年前后开始,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少数通过与周边城市融合,成为城市经济中有机部分;少数通过中心镇建设、小城市培育,初步构筑起商贸科技等功能优势;相当部分陷入转型升级困境,活力受损严重。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有三:创新动力缺乏,因轻工产品仿制较易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难度较大,导致企业陷入主要靠不断引进技术、设备来升级产品的不良循环,创新意愿越来越弱;创新能力缺乏,既在于民营企业人才、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也在于块状经济普遍缺乏良好商务、人居、教育环境,或未能共享周边城市优质环境,而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包括熟练技工;发展模式滞后,块状经济依赖的规模生产、专业市场销售模式已难适应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潮流。特别在国内外市场基本饱和背景下,薄利多产(销)既难摆脱块状经济多处价值链低端,更将随用工、用地、环保、商务等成本增加而日益艰难。
因此,块状经济虽能因空间集聚而带来专业化分工较深化、产业链较完善、创新溢出较明显等优势,但也因其内在缺陷需有根本性改造。就块状经济而言,块状经济改造升级已多证明事倍功半。即便在意大利,块状经济亦面临模式改革、业态创新问题而亟待改造。
该如何改造块状经济呢?除需自然淘汰一批、自然融入城市一批外,省里已给出明确答案,即《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的特色产业。”结合块状经济形成原因、经验教训分析,建议可着力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用地供给优化。现大多数块状经济用地指标紧缺,且基本为工业用地,需借鉴特色小镇理念,并与小城市培育试点等结合,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含通过“三改一拆”),同时改善用地结构,大幅提高商务、科研、人居、休闲等用地规模与比重,以加快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增强优秀人才、项目吸引魅力。
二是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现大多数块状经济开放合作度不高,既有与县城、中心城市的交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带来的合作能力不强问题,也有企业治理、行政治理滞后带来的意愿不强问题,需借鉴特色小镇规划,主动把块状经济区纳入都市经济区,借力高速公路网、智慧园区共建共享;把块状经济纳入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借力跨区域产业链、人才技术链共建共享。
三是加快创业创新环境健全。现大多数块状经济是成熟企业、成熟项目的集聚区,是典型的制造业基地,而与大多数特色小镇为科研创新、文化创意孵化器有较本质不同。但考虑到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要求的创造、制造、智造密不可分,研究、制造、服务三位一体,制造、研发基地间跨界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块状经济建设与特色小镇规划需相向而行,可在合适块状经济区内创设科研类特色小镇,或在特色小镇附近规划制造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功能融合。
四是强化治理体制机制。现大部分块状经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需学习特色小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治理模式,积极增强企业、协会(商会)规划、管理、运营、改造等的主动权、主导权,增强企业员工在区内生活、文化、培训等环境改善、氛围浓郁、活力激发的能动性、主导性。
总之,特色小镇不宜视为块状经济升级版。用特色小镇先进理念、成功经验来改造、超越块状经济,有着很强可行性、必要性,可作为浙江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不懈推进。
来源:浙江日报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05.05.2016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