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成绩单的启示

14.02.2015  02:25
  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总是对孩子关怀备至。谈起教育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高标准地要求孩子,对孩子做过的事不断地给以评判,或褒或贬。总的感觉是,孩子处于“被打分者”的角色,一直被监督着;父母处于“打分者”的角色,成为理所当然的监督者。
  作为父母,是否想过要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父母的教育行为也有不当的地方,教育效果是否也需要接受打分评判?为此,笔者组织班上的33位三年级学生给父母打分并发放“成绩单”,让父母也来接受孩子们的打分评判,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声音。
  这份问卷一共有10个小项,包括了学习、生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每项10分,总分100分,根据父母的表现打出不同分数。结果显示,妈妈的成绩明显优于爸爸:满分妈妈所占的百分比为15.1%,是满分爸爸的两倍多;妈妈们100%都及格了,优秀率(90分及以上)达到了72.7%,爸爸们的优秀率为48.6%,尽管“成绩”也不错,却明显低于妈妈;而分数低于60分(不及格)的爸爸占了总人数的12.1%。
  笔者又对爸爸、妈妈每小项的单项分数进行了汇总统计。在单项分数中,爸爸们在“关注参与孩子的成长”这一项中分数最低,总分为224,平均分为6.8,刚过及格线。同时,父母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及“正确教育孩子,不打骂”这两个项目中的得分都比较低,其中妈妈们在这两小项的单项平均分分别为8.4和8.5分,爸爸们在这两小项的单项平均分分别为7.7和7.6分,在单项平均分中明显低于其他项。
  调查中,孩子们还在“成绩单”的最后写下了对爸爸、妈妈的“评语”,其中,孩子们对爸爸的忙碌、爸妈的严厉抱怨最多,如“爸爸,我认为你样样都好,但还是希望您能工作轻松,每天早点回家。”“爸爸妈妈,你们以后要和我好好讲道理,也不要明明我做对了,却来说我,好吗?”……
  透过这份“特殊”的成绩单,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
  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影响下,很多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认为男人主要负责在外打拼干事业,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学校里的各项活动,班级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也往往成为了“妈妈聚会”。在这次的打分中,就有不少孩子“吐槽”:“我的爸爸总是很忙,很少陪我,也不管我的学习。
  父亲具有勇敢、果断等个性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具有计划性、目的性,这些特质是母亲无法模仿的。同时,男性总体比女性粗犷,他们更多地为孩子提供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致则提供了“枝叶”和“养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父亲每天都应抽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玩会儿游戏,或者帮孩子洗个澡,哪怕只是单纯地和孩子聊聊天。
  二、  家庭教育期待平等的沟通
  “平等沟通”意味着孩子与父母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来看待。许多父母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付出,而孩子却不买账;许多孩子有自己的意愿,父母却一无所知;有的父母和孩子同吃同住在一起,却有说不出的陌生感……而问题的症结往往是父母把自己单纯地定位在“长者”的角色上,对孩子多是教导、指挥,孩子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责怪甚至打骂。事实上,如果父母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同分享痛苦和快乐,孩子自然会理解父母。
  三、家庭教育需要情绪克制
  对孩子来说,家庭给他(她)的感觉类似一个气氛安详的安全岛,如果家里发生争吵或更为激烈的冲突,常常会使孩子因失去安全感而导致心理失衡,对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众多负面影响。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反思:当我们为工作、为家庭拼搏而不在孩子身边时,也许我们剥夺了孩子对爱的需求;当我们沉迷于某种生活习惯,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时,也许在无形中也促使了孩子屈服于生活压力;当我们为情、为事在孩子面前争吵时,也许正在削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安全感……人生就像一面沾满灰层的镜子,如何给孩子一片最纯净的空间,也许就是当下家庭教育所有父母最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