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需要父母多陪伴增加安全感
15.12.2014 13:20
本文来源: 教育局
去年,上城区就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目的是为随班就读的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当然,方案的制订不是专家团队说了算,在会议现场,本学年被认定为随班就读孩子的家长,和专家们进行了面对面沟通。
不像一般的教育局会议,安置会现场有点类似医院的专家门诊。一天的会议时间里,专家团队要“问诊”近30位特殊学生的家长。
现场
同一个孩子
在老师与家长眼中判若两人
“我介绍的这个学生,能处理简单的运算,但对于文字较长的数学题则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在班上,与他人交往存在问题,学生情绪控制不完善……”特殊学生依依的班主任正在作介绍。
通过一些测试,依依智商已经在智障的临界点,而目前最让老师们着急的是依依不能控制自己情绪,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会发脾气,很可能会伤到别人。
依依爸爸和专家们一起静静地听着,轮到他发言时,他不好意思反驳老师的话:“我的孩子可能在学校比较皮一点,但她跟我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就是做作业有点懒得做,不过看上去是一个很乐观的孩子。”
“那么,请问你孩子和你是怎么相处的?平时会辅导她作业么?”专家团队中,来自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陈冠杏博士问出了孩子的家庭环境。
依依爸爸说,他与爱人要做生意,平时依依住校并托管给他人,一家人只有在周末才能在一起。由于难得和爸爸见面,所以依依每次见到爸爸妈妈都很开心,自然也没有了脾气。
建议
自信心受到打击
家长就要多给一点安全感
通过对依依日常行为的症状分析,专家们认为,孩子成绩好差不是目前的重点,倒是弥补亲情或许对依依的成长更加有利。陈冠杏建议:“夫妻当中是否有一方能够抽出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这样也能更加清晰知道孩子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建议,对于从外地过来刚刚在杭州扎根的依依爸爸来说难以做到。“我孩子的情况我也知道,但我小时候在农村,父母每天在外面种田,家里好几个兄弟姐妹,家长回家也几乎都不管我们的。为什么现在的小孩那么脆弱呢?”依依爸爸的话也不无道理。
“知道为什么吗?时代不一样了,以前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或者体育、才艺等表现不好都没有关系,主流的思想是‘回家种田也能过日子’。”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曹淑芹耐心地解答道,“但你的孩子在杭州的主城区,而且还是一所优质小学。生活在其中,对于你的孩子来说自然备感压力。”
曹淑芹认为,孩子在自信心受到打击之后,安全感就渐渐少了,情绪问题也就出来了。更何况,由于经常见不到家长,孩子本身的安全感就差。如果孩子每天回家之后,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安全感补偿,那么对于她控制情绪肯定有帮助。最后,专家们和家长商量,如果父母的生意难以放手,或许可以考虑请孩子转学到爸爸工作的城区。
关爱
每个家庭单独“问诊”
找出适合个性的解决方案
在安置会上,几乎每一位家长和专家,都要经历这样的对话。
“我们希望做到‘一个特殊学生一份特殊教育方案’,每个方案都不是专家们凭空想出来的。要对家长,对学校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这样的安置会议每学年都会召开一次。”上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会议结束后,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设立一个教育方案,其内容大致包括教育局支持、学校教育方案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意见等。比如,记者在其中一份方案中看到,“学校需要支持的力度包括给学生单独设立考场、试卷放大、请老师读题、请学科老师每天单独辅导……”
当然,目前随班就读的对象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负责人递过来的一份档案中,记者看到,“学生与老师互动良好,游戏过程中注意力一直在老师身上,智力正常,但是患有神经纤维瘤,影响了早期发育……”
“我们和家长们聊下来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特殊儿童,问题会比较突出。”负责人透露,“一方面,务工人员忙于生计,缺失了一部分家庭教育;另外,很多特殊儿童,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就医,学校和特殊资源中心能够提供的帮助毕竟是杯水车薪,也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提供更多的援助。”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5.12.2014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