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你们多久下楼一次?

18.12.2015  07:37

    昨天我在开元路33号看到一个钟点工阿姨,推着空轮椅,她说轮椅是问东家借的,她要去接另一个只聘她一小时的5楼许奶奶下楼。走到5楼,82岁的许奶奶已经穿戴整齐,在家门口等了,许奶奶已经半年没怎么下楼了,这次请了临时钟点工,搀她下楼,去最近的省中医院配药。

    昨天我遇到最久没下楼的,要数家住浣纱路26号的曹奶奶,85岁,因为腿脚不好,整整两年没下楼,社区帮她请了钟点工,打扫卫生,或者买买菜。 现在每天在家,电视必开,放着中央一套的《胡杨女人》,要么在家里补补衣服,或者再去西面阳台,望望浣纱路上的人来人往,看看绿树,南边是吴山广场,西边就是西湖,这么近,但是去不了。年轻时候,她最喜欢骑着自行车去看西湖边的桂花和桃花,现在只有在阳台边,闻闻香气,就知道“哦,是桂花开了。” “如果我能下楼,在门口看看也好的,哪家水果店倒了,哪家又开张了,这几年,下面开了不少店吧?”曹奶奶说,听说城站也更新成杭州站了,很想去看看。

    奎垣巷5楼,92岁的李奶奶趴在卧室窗户上,整个上半身都探出了窗外,她久久地看着窗外的世界,我们来了,她还没发现。 李奶奶最近一次下楼还是上个月的事,是去医院看病。我在她经常趴着的窗台往外望了望,下面的小巷子很安静,几乎没什么人,一幢历史建筑物静静地待着,网上一查,是一幢连体别墅。

    住尚农里4楼的一对老夫妻,奶奶姓韩,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老伴比她小两岁,他们两个都是结伴下楼梯,互相有个照应。最多一天下去一次,天气不好就不出门,有时候连续三天不下楼。 这两天,韩奶奶明显感觉到老伴腿脚也在退化了,“我买好东西走在前面,他在后面叫我慢点、慢点……” 这对老人还是蛮时尚的,懂互联网,叫儿子弄了一个支付宝,下了一个网购的软件,想买啥,就点点。不过,他们主要买的是新鲜蔬菜,一次买个50块左右,像大米之类,也网购,“3块钱配送费,有时候抽个红包3块5块的,就能抵掉配送费。”韩奶奶跟我分享着网购带来的好处,“这瓶花生酱还是双十一买的,22块钱买二赠一,自己不想烧饭了,还可以点个外卖吃。” “如果能下楼,总归是好的,稍微活动下,跟楼下邻居聊聊天。”韩奶奶话锋一转,“你们年轻人没法体会我们老年人的苦……” 以后,如果没法下楼了,怎么办? 韩奶奶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装电梯?有点理想化,或许,跟邻居拼着找一个保姆照顾吧。

    家住三元坊巷3楼的厉奶奶,2个月前还拄着拐杖,往一楼走走,五楼串串门,现在她因为在自家阳台摔了跤,正躺在床上,人从115斤瘦到81斤,看我来,厉奶奶像是看到亲人一样,叫我们进她卧室坐,话语也一下子多起来,说着说着,还把自己说哭了。 每天在床上的日子很苦闷,中午阳光照进卧室,才能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能量。住家阿姨说,要是奶奶能下楼就好了,她可以每天推着轮椅,带她去外面晒晒太阳。 “我原来当居民干部的,哦哟,现在老了,如果能下楼,看看也好呐,我老家江苏,在杭州住了几十年了……”我们临走前,厉奶奶说:“谢谢你们噢!”还要跟我们握手。

    这位老奶奶82岁,吃力地爬着楼梯,她住5楼,一天下楼三四次,买早饭和买菜,她老伴坐在家里床上,腿脚不便,头发很乱,已经一两年没下楼了。 我从她家出来的时候,奶奶说,现在爬楼梯还凑合吧,老小区装不装电梯,什么时候装,她并不关心,“反正等装了,我们估计已经去的嘞……” 《每一次回家都像拼命!

    前天,家住青年路社区的81岁石奶奶打进快报热线说,她住在7楼,爬楼梯爬不动,已经好几天没下楼了,是不是可以给老房子装个电梯?记者在石奶奶的楼道数了数,她“吭哧吭哧”爬106级台阶才能回家,每次回家都像在拼命。(快报昨天A07版报道)

    青年路社区是西湖边的老小区,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全社区人口30%,绝大部分老人住3楼以上。

    我们以青年路社区为范本,做了一些调查走访。看看一个老小区的老人们所住楼层高低与下楼频率的关系。

    社区负责老人工作的金大姐给我提供了以下数据:

    青年路社区60岁以上老人1753个,女924人,男829人。

    女:60—70岁,389人;70—80岁,279人;80—90岁,218人;90岁以上,36人。

    男:60—70岁,377人;70—80岁,193人;80—90岁,232人;90岁以上,27人(其中最高龄为男士,102岁)。

    社区李书记说,对那些下不了楼的老人,能享受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一个月有近20个小时钟点工,吃饭可以叫老人食堂配餐送上门,卫生服务站也提供一些上门诊疗服务……

    “但总的来说,不能下楼的老人,生活质量会明显变差好多。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洁洁 通讯员 李啸杰 摄影 陈中秋 金洁洁        编辑:见习编辑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