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治病的“良药”竟取自儿子的粪便
腹痛腹泻了好多年,57岁的朱先生苦不堪言。为了能根治这顽疾,朱先生选择了一个另类的治疗方式——粪菌移植。这周二,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朱先生正式接受粪菌移植技术,而粪便的捐献者,正是他15岁的儿子。
儿子捐粪为父治疗
朱先生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已经好几年了,近3年来,他还发现自己便中带有黏液和脓血。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朱先生被诊断患有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经省中医院消化科炎症性肠病MDT讨论后,两个治疗方案被摆在了朱先生面前:一是手术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二是粪菌移植。在仔细了解和咨询后,朱先生表示愿意接受粪菌移植这一新技术。经过讨论后,15岁的儿子成了朱先生的粪便捐献者。
“粪便的保质期一般在6小时内。”消化科主任范一宏告诉记者,这些粪便经过处理,每次移植取用50-80克,在消毒、无菌的器械里经过分离稀释。处理后的粪便可以通过肠镜输送到患者肠道。整个治疗过程只需要十几分钟。这些肠道菌群在两到三小时后,就能在患者肠道繁殖。
记者了解到,朱先生是省中医院首个接受粪菌移植的病人,目前他的恢复情况很不错,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
捐献者筛选很严格
早在1700年前,中医就有用人粪治疗疾病的记载。范一宏解释,在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有好细菌,也有坏细菌,只要它们相互保持平衡,肠道内部的生态系统就能正常工作。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范一宏介绍,朱先生的问题是肠道内的平衡被打破了。而粪菌移植,恰恰可以通过健康人肠道功能菌群分离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治病的方法。这方法听着容易,可前期的筛选过程却非常严苛。
“为了取得一份优质的、不含病菌的粪便,这项技术对捐献者要求很高,筛选严格程度超过献血。”范一宏说,“首先要捐献者年纪要轻,要排除血液和粪便中可能含有的病原体。除了血和粪便化验指标,捐献者还必须同时排除许多项条件,如近期没有使用过抗生素、无传染病和胃肠道疾病等。考虑到伦理和病人接受度的问题,通常建议选择患者家属的粪便。”
他补充,炎症性肠病具有慢性迁延,致残性及毁损性,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患者,粪菌移植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症状及促进黏膜愈合。
看点其他新闻: 动真格了!杭州首轮“僵尸车”清理昨天启动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于伟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