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民"可增加防癌体检项目

07.06.2015  13:54

   #!diantou!#(今日早报通讯员 王婷 王屹峰 记者 黄淼君) 衣服穿得越来越轻便了,体检季也来临了,不少单位都纷纷安排员工开始一年一度的体检。

  不过,单位组织的体检往往是吃“大锅饭”,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各有不同,给自己的健康体检开个小灶,更能针对性地发现一些健康问题。

  那么,到底该如何给自己开个“体检小灶”呢?大家不妨来听听两位健康管理专家的建议。

  专家建议体检要“1+X”

  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伟娟,是个健康管理达人,她倡导体检要“1+X”。

  “1”为常规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心理量表、内外科医生和五官科医生常规查体、妇科常规查体、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以及B超等。这样的体检项目,是多数用人单位都会提供的。

  “X”则是针对不同人群的情况,增加的不同的检查项目,是让体检者在筛查常规项目基础上,针对个人的年龄、职业特性、家族遗传病史等多方面的实际健康状况,再选择其他有针对性适合其本身的单个体检项目。

   三条建议帮你选“X”

  这个“X”到底该怎么选呢?张主任给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可以参考健康管理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中显示的比较高发的疾病,是需要重点防范的。

  就拿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来讲,每年都会对参加体检的人进行职业上、年龄上等多维度的发病特征的分析。综合近三年的健康体检数据,他们发现有三类检查项目异常状况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分别是:甲状腺结节、钙化、甲状腺癌,肺部结节、磨玻璃样改变,肺癌和肠道息肉、肠癌。

  张主任建议,大家可以参考这些数据结果,给自己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检查项目,如果有必要的话,常规体检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还可以定期做一些项目的复诊。

  第二条建议,就是有家族病史的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的项目,如选择肿瘤筛查和基因检测。有慢性疾病的人根据疾病种类,可增加慢性疾病的相关检查,对于身体存在一些明显不适症状的,更要增加相关项目的检查,如持续的胃痛、大便异常等需增加胃镜及肠镜检查。

  第三条建议是针对一些特殊行业人群的,他们可以增加微量元素、毒性元素测定等项目。

  体检一大目的是尽早发现癌症

  癌症现在已是多发病,每年一次的体检,一大目的就是早期发现癌症。所以本报也请了防癌体检的专家、浙江省肿瘤医院体检中心的主任吕蕾给大家支招。

  在常规体检之外,哪些人需要增加防癌体检呢?吕主任的建议是肿瘤高危人群要增加这一项目。

  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人: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癌的,也就是常说的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有吸烟史(含二手烟)的人;未生育或首次妊娠在35岁以后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上、有良性乳腺疾病的肥胖妇女;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环境污染);早婚、多产、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

  不同年龄段防癌体检的重点有所不同

  癌症发病有不同的年龄高峰,同时因为男女生理结构上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患癌症的风险也不同,所以,吕主任建议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要进行差别化的防癌筛查。

  男性在30岁起,特别是有乙肝病史、嗜酒的,就要开始关注肝脏B超、AFP等检查。40岁起,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男性,要关注肺癌的早期筛查,增加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可以有效发现早期病变。至45岁以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体检者要关注胃、食管、结直肠,可以考虑增加胃镜和肠镜的检查。50岁以后要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

  女性从20岁起,要关注乳腺和子宫的体格检查,比如乳腺在经验丰富医生的触诊下发现问题了,再进一步进行B超等影像学的检查。30岁以后的女性防癌体检要常规进行乳腺B超、HPV、宫颈薄层液基学检查,当然还有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影像学检查。40岁以后增加乳腺钼靶的检查,50岁以后可以考虑增加肺低剂量的螺旋CT和胃、肠镜检查了。

  以上这些关注点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各种癌症的发病高峰期给出的建议,吕主任说,除了这些筛查原则,还可以根据家族史的情况,增加一些筛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