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状经济,点亮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07.04.2017  08:01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特色小镇的定义,但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目标。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文件,明确提出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并要求“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此外,特色小镇还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特色小镇建设得到了各省区市的积极响应,一种点状经济形态在我国正方兴未艾。

      特色小镇是一种最典型的点状经济

  根据浙江经验,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是“小而优而精”的点状地带。这个点状地带,“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面积虽小,却特色突出,能量巨大,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梦想。以浙江杭州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截止到2016年10月,该小镇已聚集各类基金公司和配套机构720余家,专业人次1600多名,管理资产规模突破3600亿元,累计投向580余个项目,仅2016年上半年,小镇实现税收收入6.5亿元。像特色小镇这样将相对狭小的点状地带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围绕自身特色或优势做文章,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从而打造成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同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点状经济”形态。

        点状经济的时代背景和方法论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骨架已经确立,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较严重,部分行业、产业产能明显过剩,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等。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的精准化、精细化。因此,一个个各具优势、富有特色的点状地带就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具有比较优势,它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思维、新业态集中力量打造,规划设计可以更加全面精细,制度供给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体制机制可以更加灵活,更有可能建设成为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或美丽乡村,实现率先脱贫、率先发展,从而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点状经济思维强调立足自身要素禀赋,强调差异定位、领域细分和错位发展,注重挖掘自身特色潜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将创造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主动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特色小镇的本质是点状经济,但点状经济之“”的面积大小并没有硬性要求,它可以如浙江特色小镇那样对规划和建设面积做出明确要求,也可以是相对更小的一个“”,也可以是一个建制镇,“”之大小,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一个个面状地区,总有那么几个点状地带,或因历史文化,或因地理环境,或因国家政策倾斜,或因某种传统产业,甚至可能因为某个名人、某家企业、某种风味小吃而闻名遐迩,能够迎合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人、财、物相对比较集中,或者趋向于集中的地区,最有可能实现率先发展,具有打造成经济发展“亮点”的可能性。而我们做工作谋发展,不但要有政治和战略定力,善于打“硬仗”,“啃硬骨头”,而且要有思路有方法,善于使巧劲、打巧仗,学会“啃软骨头”;要善于抓重点,重点抓,要有抓手。前述的点状地带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点的突破寻求面的突破,积小胜为大胜,通过局部的胜利取得全面的胜利,从而激活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点状经济在不同的地区其角色和作用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是改造传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比如浙江。而在某些省份,点状经济能否扮演更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主流经济形式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那些经济体量小,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地多、平地少,地理碎片化明显的地区,大规模、大面积地发展经济具有难以克服的瓶颈制约,这就需要充分运用点状经济思维,用最小的空间资源实现最优生产力的布局。在这样的地方,就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大力发展点状经济,充分发挥点状经济“小而活”的特点,打造一个个“亮点”,进而连点成线、聚点成面,通过以点带面、联动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夏引业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