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中职学生心中的一盏“灯”

04.01.2015  18:34

  “推进中职课程改革”之一

 

  编者按: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浙江省中职课改动员与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的思路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努力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与此同时也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使学生进入中职,既可以走直接就业的路,又可以走继续升学的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有能力学好、今后有志于从事的专业进行有效的学习,切实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学习选择权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课改的大幕已经开启,本报为此开展“推进中职课程改革”系列报道,约请专家、课改学校一起来探讨如何有效推进我省中职课程全面改革。

点燃中职学生心中的一盏“” ——解读浙江中职课程改革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展画

       《大趋势》一书作者、曾任美国教育部副部长的奈斯比特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要点燃一盏灯。这句话多多少少提示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诉求。

     中等职业教育究竟是按照专家的设计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全盘传授给学生,还是努力点燃学生心中那盏自强之“”,走向自主成长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我们认为,中职教育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那几近泯灭的兴趣之“”、信心之“”、自强之“”,这是教育真正的基础。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的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振学生的成长信心,在此基础上实施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

       这里必须首先在理念层面上解决两个认识问题。其一,真正的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体悟和理解而掌握的知识,教师仅仅是“向导”和“帮助者”。所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做中学”,让学生在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学。其二,学生能够建构的知识必定是学以致用的知识,而不是预成的脱离问题情境的“系统学科知识”。所以,必须颠覆传统的理论,实践二元化课程结构,探索“理实一体”的全新教学载体。

     中职学生曾被误解为是一个失败的群体,其实不然。我们认为,中职学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自尊有余但信心缺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但他们有自尊,这种自尊心是中职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学校教育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就感,让他们能体面地学习。通过获得自尊来提振自信,这是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2.兴趣广泛但飘忽不定。通常中职学生兴趣广泛,但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的兴趣不是教师所期盼的兴趣;二是他们的兴趣多变,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方向。学校教育要创造条件培育健康向上的兴趣,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专业、成长上来,并能矢志不渝。

  3.理性逻辑思维不强但动手操作能力擅长。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文化课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但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学校教育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以解决问题为特点的“活动化”的学习内容,推进操作性技能培训,以此带动理性学习,而不是反之。

  中职学生是一个充满变化、高度可塑的成长型群体,教育必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选择性: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

     本次课改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选择性”这一理念。《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总的思路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与此同时也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

  要求学校建立学生多次选择的机制。要求让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性学习之后,围绕着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学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学习是成长的关键,要彻底打破原来的强调“打基础”的办学思路,尽可能早地并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专业,了解专业,培育专业兴趣。与此相配套,方案要求按1∶1比例设置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方案规定学校的“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

      要求学校在选修课程类型上设置“自由选修”和“限定选修”两类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兴趣面,增强学习的多样性;限定选修课程则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旨在确保学生专业教育的方向性。

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本次课改的两大亮点

为了探索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方案努力凸出了“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着力于改革教学机制、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设计了诸多能使这些理念“落地”的新制度和新载体,以此彰显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要求学校根据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尝试将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改成根据不同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以便交叉着安排学生下企业,感受专业教育的魅力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从而激发职业教育的内在活力。

要求学校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新机制。“做中学”和“学中做”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彻底地体现了“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理应成为职业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更好地实施新的教学机制,方案还提出三个“组合”:大班与小班的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的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的有机组合。

要求学校改革评价体系,为全面实施“学分制”鸣锣开道。为了在中职课程中“深耕”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教学评价制度必须改革。要求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经过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制定将其他一些实践性成果或大赛成果转化成学分的办法。

课改的配套措施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工作之艰巨和复杂,丝毫不亚于2012年我省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了顺利推进中职课改这项系统工作,方案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要求。

     推行导师制。基于选择性教育的实际,要求学校实行导师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能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建议。

     建立校本课程管理机制。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求学校设置校本化的“自选课程模块”,开发大量的校本选修课程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构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需要强调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定要编写教材,我们更提倡开发“活动课程”。

     强化专业教学。方案规定学校要开设大量的实训实习课程,其中,为直接就业学生和继续升学学生开设的此类课程教学时数分别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和30%。防止从新生开始就分“升学班”和“就业班”,防止出现新的应试教育,防止将职业高中办成普通高中。

     挖掘广泛的多元化的课程改革资源。要求学校广开资源开发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普通高中或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省网络课程资源或国内相关课程资源来开发选修课程。

实行先搞试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进课改的策略。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今年首先开展学校试点,全省共有35所试点学校参与首轮课改试点。明年再选择若干市和县(市、区)进行区域层面的试点。在先行先试基础上,2016年再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推行。

 

现代职教背景下我国中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石伟平教授

□本报记者  言 宏

记者: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是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在现代职教背景下,当前我国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哪些?

石伟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中职内涵建设10个方面展开,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改校本实施、信息化、国际化、软技能培养等。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记者: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石伟平: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为之服务的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水平要与产业水平匹配,专业群建设要从与学科相关,到专业相关,到产业链相关,这是产业链后端延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致。比如服装专业,相关的是设计、制版、生产、销售、电商等专业知识,而汽车专业,相关的是设计、制造、保养、维修、理赔等专业知识。

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特别受青睐,因此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在当前“用工荒”背景下,企业欲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减少用工成本的目的,就可以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   

记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不低,高职不高,中高职趋同发展,因此人们疑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与高职的区别在哪?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界定?

石伟平:高职应该培养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能娴熟”“零距离上岗”(操作技能熟练、上手快),高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懂技术”“复合型”,高职教育魂在“技术”!

学生多元生涯发展与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

记者:有些企业反映,有些中职学生到企业后不能马上对接岗位,那么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石伟平:目前有几种模式,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

我们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 可能是当前破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更好地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的“最佳途径”。

记者:有些学生读中职,并不想马上就业,他们有了很多新的追求,比如升学、创业等。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与高校和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如何理解和设计学生多元生涯发展与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

石伟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给中职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升学”的空间;在发达地区也有更多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或到海外留学。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了中职的培养目标,也势必会影响到中职的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式等。

学生多元的生涯发展,就要求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由“单一”走向“多元”。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职业学校办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因此,在中职的高年级,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的发展需求。

记者:有人说,从“质量工程”到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到各省的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都把重心放在“课程开发”上,至今没有足够重视课改的“校本实施”,那么,我们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把重心由“课程开发”转向“校本实施”?

石伟平:课改成果不仅仅是教材,它必须联系到教师,必须进课堂!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决战在课堂”。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改的“校本实施”。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的课改,通过教材改革,虽然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教学改革创新的问题远没有很好解决。

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讲究方法,爱心、耐心加方法,这是由我们中职生源状况所决定的。

加强教学研究,尤其是教材教法研究,提高这类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

要将“教法大赛”制度化,营造全校重视教法创新的氛围。以专业为基础,把听课、说课、评课经常化,建立教学创新“学习共同体”。

培养“软技能”更为重要

记者: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意与之对接。强调对接后,职业学校如何培养“软技能”?

石伟平: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围绕企业人才需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必须明白,我们不是培养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血有肉的“职业人”。因此,不能只关注学生专业“硬技能”的培养,还要或者“更要”注意培养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即“软技能”,如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时间管理、质量意识等素质。

如果“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行,“硬技能”早晚会下来;如果“软技能”过硬,“硬技能”暂时不行,“硬技能”一定会上去, “软技能”决定“硬技能”!

软技能”如何培养?改造现有的文化课,注重隐形课程育人作用,注重专业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

 

尊重多元选择,助力个性成长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  倪爱勤

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以后,作为一所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为主干专业的典型工科类职业学校,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按照方案要求架构了“选择性”课程改革路线图。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沿着“大类招生、升学就业、二次选择”的思路,进行“选择性”课程规划、“选择性”课程实施流程的设计。

      根据学校原有的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升学、就业选择之后,各个分支课程学习的需要,建设“选择性”课程的学科资源基础,建立机动灵活的课程学制,做好“选择性”课程设置,重建课程结构,建构“选择性”课程体系。

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将在原来各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升学、就业的不同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有梯度、可以灵活组合的模块化课程架构,为“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实施建立可供选择的“学科课程单元”。

课程A是学科基础单元,是为完成职业高中学生素质、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B是为岗位工作而准备的学科单元,是为达到该专业企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C是为高考升学而准备的学科单元,是为达到高职单招单考知识、能力要求而设置的。

学校教学处将组织各个教研组、学科组,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各个专门化方向的教学需要,建构汽车运用与维修各专业方向升学、就业都需要的学科基础单元、直接就业单元和继续升学单元块,作为“选择性”课程架构的基本元素。

当然,在建立、划分学科单元时,要关注学科各梯度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程梯度之间的衔接关系。至此,在A各学科基础单元的基础上,所有B学科单元的总和形成了满足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所有C学科单元的总和形成了满足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另有D素养拓展的自选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设定的。其中A为核心课程模块,是必修课;B、C是限选课程模块,D为自选课程模块,都是选修课。

建立机动灵活的课程学制,将一学年分成4个学期,以暑假、寒假、春假、秋假分割,以长短学制,灵活机动地进行课程设置,实现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满足长课、短课,工学交替,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的需要。

做好“选择性”课程设置,根据学生选择的每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求,针对每个专业进行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重建课程结构。

高二年级分就业方向和升学方向,其不同之处体现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开设课程的课时不一样,就业方向课程的总课时≤30%,升学方向课程的总课时≤45%;自由选修模块中,开设自由选修课的课程数量不一样,就业方向开设的课程数目多,升学方向开设的课程数目少,课时也少一些。

高三年级分就业方向和升学方向,其不同之处体现在:就业方向的班级去企业实习,升学方向的班级在校内上课,上限定选修模块的课程。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设置有相应比例的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如何让学生“学我所爱”“学有所用

□富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何永刚

我校决定以信息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展“选择性”课改工作,力求为学生提供以其自身喜欢度为标准的多次选择专业进行学习的机会。

课程结构

我校每周课时数为34课时。第一学期学生不进行课程选择,仅对所有专业方向的通识性课程进行学习,意在使学生对各专业方向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指导接下来的课程及专业方向选择。

第一学期末,学生将对下学期所学习的课程进行选择。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教学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数的50%(即不超过17课时),“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一般不低于总课时数的50%(即不低于17课时)。

1.核心课程模块

      “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

2.自选课程模块

自选课程模块”由“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组成。(1)限定选修课:限定选修课主要是指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学生按规定要求选修的,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原则上学校按“三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限定选修课程科目。(2)自由选修课:自由选修课是指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将安排一个下午时间(3课时)集中授课,主要以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进行。在专题的开设中,充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利用校内专业教师资源,让学生实现跨专业、跨学部的课程选择。

模块选择

1.第一次选择(第一学期结束前):鉴于我校一专多能的技能培养方案和入学时很多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较大随意性,通过一学期的专业学习,学生虽说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专业认同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让学生选择自己专业发展方向。计算机专业分出硬件、软件、物联网3个方向,美工专业分出影视、平面两个方向,供学生为二次选择打基础。

2.第二次选择(第二学期结束前):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升学和就业两端分化也日趋明显,所以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前,让学生选择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就业方向在原有的专业大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专业细化。硬件方向分出硬件维修、网络管理两个方向,软件方向分出网页网站、办公自动化两个方向,物联网方向分出智能家具、安防布控两个方向;影视方向分出影视拍摄剪切合成和影视特效制作两个方向,平面方向分出广告设计、淘宝美工两个方向,计算机和美工方向分别确定高职学生名单。此次选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选择明确自己的去向,就业方向的学生采用“小班化”模式,再通过一学年时间进行有针对性专业项目化教学,充分提高就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岗位技能无缝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第三次选择(第四学期结束前):高二年级结束后,学生再次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向选择,升学方向的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就业,就业方向的学生也可根据其实际的学习情况选择升学,从而实现就业和升学之间的学生相互微调。升学方向学生在校读高三准备来年的高职考试,不再选修。就业方向的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直接选择就业,也可选择在校企联合举办的联想专班继续学习,通过联想LCSE工程师认证考试后,在第五学期结束后择优推荐到联想3C中心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