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化活力 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插上经济的翅膀、经济将含有更多文化底蕴,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形势下,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建设文化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民族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化的兴衰,也总是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力量,始终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在当今中国,我们所面对的主要社会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矛盾内在地决定了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括文化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插上经济的翅膀,经济将含有更多文化底蕴,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形势下,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靠的是独具特色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出镜”愈加频繁。走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它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宝贵资源。对传统文化要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兴盛的底气与骨气、实现奋起的激情与活力所在。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文化。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不失方向,方能引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历经中国革命、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使命。
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文化产品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文化创新需要文化内容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文化+”是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提升文化供给质量。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产量惊人,但精品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矛盾。如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释放市场活力,将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文化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作者:龙保勇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