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像"潘冬子"一样给前线送盐 耄耋老人等待观礼盛事
浙江在线杭州9月2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李鹏 黄兆轶 摄影/王坚颖 张迪 编辑/沈正玺) 抗战的第6个年头,12岁的丽水庆元小姑娘鲍水娥,就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演的一样,用“湿衣浸盐”的办法,在敌伪眼皮底下,把游击队急需的食盐送上山。几乎与此同时,为了不让战士们饿肚子,23岁姑娘高建平扛起一担又一担煎饼,裹着小脚翻山越岭送到前线。
在那个列强侵略、国难当头的危急关头,无数的抗日将士在前线与侵略者拼命,而站在他们身后的,是千千万万奋勇支前的普通百姓。如今,抗战胜利已整整70年,鲍水娥和高建平已是耄耋老人,可祖国不会忘记她们。明天(9月3日),她们将与另外8位浙江抗战老人一起,在首都观礼盛大的阅兵式,再一次见证胜利与和平。
浙江姑娘湿衣浸盐送上山
电影《闪闪的红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就是红军抗击日寇时期,10岁的少年潘冬子在党的教导下,历经磨难,成长为真正的战士的故事。
片子里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把游击队急需的盐送上前线,潘冬子灵机一动,把盐溶在水里,将衣服在盐水中浸湿,再穿上衣服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了游击队驻地后,再把盐提取出来。
其实,影片里的情节在抗战中的浙江真实上演过。故事发生在1943年,主角是丽水庆元的鲍水娥,当年12岁的她,如今已是87岁的老人。
庆元处于浙闽交界的山区,山上的游击队经常遭到敌伪封锁,异常艰苦。
“人不吃盐就没劲儿,更没法打仗,所以敌人严禁把盐带上山”,鲍水娥还记得,那时所有的进山通道都被封锁,庆元当地的地下组织好几次尝试把食盐、粮食秘密送进山去,但都失败了,不仅补给没能送进山,送盐的同志还暴露了身份,被抓去关押、吊打。
“失败了好多次,急都急死了”,她说,后来自己想到了一个“妙招”,在5公里外的野猪湾村地下交通站,她和另外两名女同志“先把盐巴溶在水里,再脱下内衣浸泡,然后晾干穿在身上,等找到游击队后,把衣服浸湿拧出盐水,再煮出盐分”。就这样,在乡亲们的支援下,游击队不但没被敌伪的封锁打倒,反而多次主动出击,取得了不少的战果。
小脚妇女挑着煎饼上前线
几乎与此同时,现年94岁的杭州临安高建平老人,在老家山东济宁支援八路军游击队。当年23岁的她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一天夜里,负责村内联络的周姓女八路军传来消息,前方和日军展开了战斗,可战士们吃不上饭。
得到消息后,高建平连夜挨家挨户上门讨要玉米面、地瓜面,拿到食材后又组织村里的妇女摊煎饼,每个煎饼都有“锅盖那么大”。
忙了一夜,摊了整整两担的煎饼,高建平和女八路军一人一担挑起煎饼匆匆赶往前线,一路上裹着小脚的高建平一点都没拖慢进度,翻山越岭将干粮送上了炮火连天的高地。
一夜未眠摊煎饼、赶山路的高建平随后又独自一人,涉险穿越战区回到村中。
除了送盐送粮食外,鲍水娥和高建平还都帮游击队送过情报,救治过伤员。当记者问起你们为什么帮游击队时,两位老人的反应几乎相同,嘴唇在动,想要说些什么,但却没能说出来。后来,鲍水娥的儿子卢子辉说,要是回到那个时候,换成他,也会跟妈妈做一样的事。
高建平知道自己受邀去北京参加阅兵,尽管听力不好,仍每天关注阅兵的新闻。耄耋之年受邀赴京参加阅兵
两位老人在经历抗战后,又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历经沧桑的她们,都已是耄耋之年。
新中国成立后,鲍水娥老人一直都在村里务农,高建平老人则嫁到了杭州临安。抗战的硝烟散去,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的故事,都很少再提起。鲍水娥的儿子卢子辉说,妈妈从没觉得那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当是应该做的。
可祖国并没有忘记他们,明天,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胜利与和平。高建平、鲍水娥两位老人,与另外8名浙江抗战老人受邀作为“支前模范”的代表进京观礼。
8位老人分别是抗战将领康明才(杭州)、英烈后代高碧英(杭州),以及支前模范王云锁(永康)、 叶三虎(武义)、范仁秀(龙泉)、刘武斌(青田)、张志新(缙云)、蓝发英(遂昌)。来到北京已经10多天了,浙江老同志们的状态一直不错。
高建平老人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激动地回忆,“2000年与老伴到过一次北京。去了长城、天安门,还去看了毛主席,这次我还想再去看看毛主席。”
鲍水娥老人原本身体不好,一天中有一半时间都躺在床上,可得到要去北京的消息后,“她整个人好像病全好了,人看起来也年轻了好多。”儿子卢子辉说,妈妈从来没有来过北京。
8月22日上午,驻地召开了参阅老同志的欢迎会,来了很多领导和嘉宾,老人们都笑得合不拢嘴。23日上午,部分老同志还参加了在天安门地区组织的合练预演。28日上午,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专程看望了部分抗战老同志。28日下午,老人们从驻地出发,坐车沿长安街走了一圈,“老人们看到天安门和毛主席画像都兴奋地把头稍稍伸出窗外,想看个仔细” 。
这几天,浙江参阅老同志的状态都很棒,用家属的话来讲,就是“精神抖擞,只等着被检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