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四为四求”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成效
一、规划为先,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上求“实”
一是夯实基础,着力编织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提升公共文化内涵,夯实基础设施等手段,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今年1-9月,确定2个城市书房和1个文化驿站的选址,并进行装修设计;持续推进3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新建工作;确定建设并上报“五有”乡镇(街道)文化中心2个,社区文化中心15个,巩固提升及新建3个农村数字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启动区综合博物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及功能定位等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中国姿态•首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项目工作计划安排及分工,推进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雕塑作品引进工作,不断提升城区文化品位。
二是开放建馆,着力完善免费公益服务。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其中,投资近600万更新的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受到市民好评。自今年9月2日复馆试开放至今,已有近6000人参观展览,而且仅国庆七天长假,就有2100多人参观。另外,龙湾区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将于2015年12月实现试开馆。新馆面积约1.2万平方米,较老馆藏书更加丰富,布局更为合理,能够满足不同读者阅读、学习的需求。
三是加强培养,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文化精品奖励制度,鼓励专业干部参加各级文化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事促创作的目的。加强培训与指导。通过积极选送文化专业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邀请省、市文艺专家到龙湾开展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其中,今年已累计选派25名街道、社区级文艺干部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礼堂系列培训班,培训人次居全省之首。同时,建立文化礼堂联系人制度,积极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今年1-9月派出文化馆业务干部300余人次,指导数十支业余文艺团队,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二、服务为重,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上求“优”
一是结合需求,完善群众文化供需对接平台。借助运行公众微信网络平台,开设公益活动、演出预告模块等,进一步完善“文化菜单”制度。截止到目前,公众微信推送各类惠民信息266条。同时,首推图书馆暑期朗诵、环保手工、绘本阅读、国际象棋公益培训微信报名平台,报名人数达500余人。另外,国画、书法、舞蹈、钢琴等文化馆群众课堂公益培训班30余个,参与人数达6000余人次。
二是编排创作,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坚持以“百姓微舞台”“众娱众乐,我是群众明星”等活动平台为主阵地,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1-9月,相继举办了“琴瑟奏佳音 妙曲迎新春”新年音乐会、区歌舞新秀双十佳大赛、“两美龙湾,五水共治”暨城中村改造文艺巡演等大型文艺演出66场,送戏下乡291场,文化走亲5场,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097场,观影人数达36.2万人次,并圆满完成“佳片有约过新年”百场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
三是全民共享,构建“书香龙湾”阅读品牌。深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罗峰大讲坛,先后组织了《少儿阅读与推广》《孔子》等主题讲座10余场,并成功举办了区迎春摄影展、视觉艺术精品展等主题展览20余场,累计观看人数6000人次。同时,以“读书月”为载体,组织开展了8期“四叶草课堂”之爱阅绘、12堂“童蒙养正—中华经典诵读班”及108场“阅读龙湾”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元宵节猜灯谜、经典诵读及“小小管理员”等深受读者欢迎的读者活动。另外,为优化图书馆服务读者能力,设立读者意见簿、“你推荐我采购”栏目,根据读者需要购置了书籍600余册,不断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今年1-9月,合计送书下乡7000册,新办读者证4795个,累计持证数达13351个,接待读者4.3万人次,外借书刊10.7万余册,借阅率同比增长201%。
四是挖掘特色,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战略。筑牢“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时代精品”文艺精神,实施“中国梦”与龙湾实践的文化创作,重点围绕“中国梦”、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五水共治”主题,打造群众喜爱的多元文艺精品。今年1-9月,积极创作排练音乐、舞蹈等作品参加各类省市比赛。如文化馆舞蹈干部李伟获温州市首届舞蹈最高奖“红舞鞋”奖;音乐作品《没有伞的孩子》入围浙江省第十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决赛;原创舞蹈《红色恋人》《绿》入围市第十六届音乐舞蹈节独、双、三舞蹈决赛;表演唱原创作品《快乐摄影家》入围温州市第十六届音乐舞蹈节(音乐\原创)决赛;书法作品《柳永词<望海潮>》及美术作品《北风卷地飞雪早之二》分获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艺术创作群体优秀作品征集活动银奖、铜奖等。
三、活动为本,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上求“活”
一是“送”“种”并举,让文化扎根基层。在“送”文化方面,深入开展文化馆“六个一”辅导,邀请文化专业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乡村,为全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提供指导培训和文化服务;龙湾区图书馆“携手绘童心,悦读伴成长”携手浙江东方职业学院走进文化礼堂,创新推出“阅读+”系列内容,使书香常飘文化礼堂;“守望之约——非遗夏令营”创新性地走进国保单位永昌堡,不仅让非遗传承“活”起来,更让文保单位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机。在扎实开展“送”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种”文化模式,力求逐步解决文化不能在农村“扎根”的问题。今年以来,龙湾区永中街道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年大会暨“歌声嘹亮庆党日”合唱比赛,海滨街道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大会暨“同心跟党走 共圆中国梦”歌咏比赛,永兴街道组织了“谈家训 树家风 浓情端午促和谐”端午节系列活动,蒲州街道举办了庆“五一”文艺晚会等街道自发性文艺活动,均有效夯实了农村自办文化的基础。
二是搭建平台,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通过送戏下乡、微舞台•星秀场等民生服务项目,为民间艺术团体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展示演出的平台,积极鼓励并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龙湾已拥有13支民间艺术团体,注册团员519人。今年1-9月,上述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全区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已达18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免费培训,彰显文化志愿团队新风范。由文化馆舞蹈干部、声乐干部定期对业余团体进行培训辅导,同时,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市主管部门举办的舞蹈编导培训、“春风行动”培训等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街道文化员、农村文艺骨干及文化志愿者组织参与文艺节目演出的整体水平。此外,推进文化志愿“一对一”服务活动,将区级文化骨干、乡镇文化员直接与社区和文艺团体结对,要求每月指导开展各类活动1次以上,促进基层文化活动能力提升。
四、结合为要,在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上求“效”
一是实施“部门联动”惠民生。率全市之先实现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相继组织了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农家书屋等一些列重点惠民工程,为逐步实现城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一体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联合妇联、残联等多部门,为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量身订制”各类文化活动、服务多达100余项,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惠民政策真正行之有效、掷地有声。
二是实施“文教互动”促发展。将张阁老传说、南拳、镶嵌漆画、泥塑等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开设非遗教学课堂,并在永中二小、上江小学、永兴一小等学校创建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还将8600册《张阁老传说》发送至全区45所学校的930多个班级,做到教师人手一册。同时,借助学校地方课程、社区、万达广场、机关现场展演等载体,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类活动,共计9场。
三是完善“设施服务”保权益。在图书新馆配置无障碍阶梯、轮机车、残疾人卫生间等硬件设施,并专设视障阅览室,室内拥有涵盖医药、文学等多个种类300册盲文书籍可供借阅;另外,后期也将陆续为视障人士提供助视器、视障电脑、光盘、盲用听书机、盲文点显器、盲文读物等借阅服务,切实保障残障人士基本阅读权益。同时,利用“世界读书日”“国际盲人节”等特殊节日,积极开展各种残疾人阅读推广活动10余场,向残障人士赠送无障碍电影光盘,办理借书证。